3月28日,由廣東省出版集團指導,嶺南美術出版社、寵錫堂藝術館、廣東嶺南美術院共同主辦的“御窯遺韻 瓷上丹青——晚清淺絳三大家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瓷畫作品展”在廣州市天河區東田大廈隆重開幕。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關領導及陶瓷收藏界、美術界的專家學者等共60余人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后還舉行了題為“晚清淺絳三大家的藝術成就”的品鑒座談會,參會專家圍繞眾多參展作品各抒己見,現場氣氛活躍。與會人員紛紛表示,通過此次會議深刻了解了瓷畫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特色,受益良多。

據了解,陶瓷界所說的“淺絳”,乃借用國畫術語,以濃淡相間的畫底黑彩在白瓷上繪制花紋,再染上淡赭和極少的水綠、草綠與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使其瓷上紋飾與紙絹上之淺絳畫近似的一種彩色瓷。淺絳彩瓷畫自同治中晚期開始,一直流行到民國初年。淺絳彩瓷畫與以往的瓷畫大不一樣,在淺絳彩以前,無論是五彩、粉彩抑或琺瑯彩等,瓷畫藝人均是師傳畫樣,彩繪圖案有相對固定的程式,一位藝人大多只擅長一個畫科,作品雖美,但“匠氣”十足。淺絳彩的出現,使得瓷畫成為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創造性藝術作品。淺絳彩藝人大多自身具有良好的藝術修為,能夠進行相對個性化的瓷畫創作。淺絳彩瓷畫多取材宋元文人畫稿,不僅文人氣息濃厚,而且經過他們自身技藝的渲染,瓷畫變得更為鮮活、淡雅、秀麗,深受文人士大夫喜愛。

據悉,程門、金品卿、王少維并稱“晚清淺絳三大家”,他們活躍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均供職于景德鎮御窯廠,是景德鎮文人派畫瓷的先驅,被譽為“晚清御窯廠三大畫師”。這三位藝術家共同推動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在瓷畫上的創新和發展,他們的作品至今仍被視為淺絳彩瓷器的典范。

本次作品展共展出廣東寵錫堂珍藏的三位藝術大師80余件淺絳彩瓷器藝術珍品以及50余件其他民國瓷繪大家的精品。
展覽將持續到六月中旬,感興趣的讀者可前往廣州市天河區冼村街海安路19號東田大廈4樓藝空間欣賞“晚清淺絳三大家”的瓷器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