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海金銀灘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研制的真實故事為基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策劃出品、青海省演藝集團創排演出的歌劇《青春鑄劍221》已于2024年7月31日、8月1日在北京天橋劇場成功上演,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關注。

作為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的參演劇目,歌劇《青春鑄劍221》不但生動地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10年來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取得的發展成就,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獻上了一份情深義重的賀禮,表達了青海省廣大文藝工作者主動肩負社會責任的決心。

有口皆碑:老中青三代觀眾齊聚觀演
演出期間,“兩彈一星”背后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感染了每一位到場觀眾,塵封在歷史中的姓名被一個個念出,臺下觀眾的掌聲也久久不息,那群從天南海北奔赴金銀灘的科技工作者們舍家為國的壯志雄心,仍舊激勵著每一個為生活奮斗的普通人。一位隨父母到場的青少年觀眾表示,這部歌劇讓他們第一次知道了那段青海金銀灘上的青春歲月,能夠有機會了解科技建設進步背后塵封數十年的“平凡”故事,重溫科研先驅者為祖國發展進步無私奉獻的英雄人生,是非常寶貴的成長經歷。“我也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歌劇《青春鑄劍221》不但引發了普通觀眾的強烈共鳴,也贏得了專家老師們一致的稱贊。到場的專家表示,“除了藝術層面完成度極高,更值得關注的是《青春鑄劍221》在精神層面的力量,它喚起了我們對于那段特殊歲月的關注,激發了民族共同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佳作。”

復現歷史:重溫科技先驅的壯志雄心
真實的故事自有萬鈞之力。上世紀五十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央決定在青海的金銀灘草原上建設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廠。三天之內,1279戶6000多農牧民趕著15萬頭牲畜遷出了世代居住的金銀灘草原,這里也在地圖上消失了30年之久。為了建設強盛祖國的民族共同理想,牧民們以草原般開闊的胸懷,舍棄了深愛的牧場。與此同時,另一群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青年志士,也為了祖國的和平事業、長治久安秘密奔赴金銀灘。歌劇《青春鑄劍221》便是獻給這群年輕人的禮贊。

在二三十歲的大好年華,他們剛剛學業有成,便告別了家人、愛侶,一個代碼為221的信箱,成了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懷著一腔報國真心、滿懷青春熱血,他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日夜奮戰,沒有先進的計算設備,只有反復測算的耐心;沒有合適的炸藥合成設備,只有人工土法攪拌的決心,沒有充足的物資保障,他們就睡帳篷、啃青稞餅……關關難過關關過,一朵蘑菇云破空而出,二二一廠造就了新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驚世神話,他們的血汗鑄成了中國在新時代里堅固的科技防線,他們的身軀撐起了整個民族的脊梁。

寓情于事:描繪有血有肉的傳奇人生
為了能夠重新呈現那段波瀾狀況的共和國往事,主創團隊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全身心地投入到籌備和創排的工作當中,先后四次前往原子城紀念館、二二一廠等地采風尋訪過往痕跡。并專程前往西寧市二二一小區探訪,那些已近花甲耄耋的老人們,仍舊銘記著同輩人和這座原子城的青春歲月。
在高水平歌劇演出的基礎上,《青春鑄劍221》加入了即時拍攝、視頻投影等技術手段,以現代科技豐富舞臺表現形式。同時特別設置一組“頌唱者”角色,他們時而是當代青年,時而是劇中角色,以澎湃直白的情感表達,吸引觀眾的目光聚焦在那段光輝歲月中每一個親歷者身上,記述他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一生奉獻。

深情獻禮:“紅色光芒”照耀華夏大地
歌劇《青春鑄劍221》以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描繪出一幅“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兩彈一星”精神熠熠生輝的波瀾畫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關鍵節點,將來自青海的藝術創作能量和“紅色光芒”再次帶入京城,讓曾經指引先輩們一往無前的信念力量,在新時代里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姿彩。
青山綠水間躍動著青春旋律,不止家喻戶曉的科研先驅,221基地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們平凡卻不普通的經歷和情感,在當時凝結成了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他們不求名利,只為推動國家科技發展,保障祖國和平穩定。他們的無私奉獻必將激勵每一個身處當下的中國人,繼承先輩優良傳統,投身祖國現代化建設,扛起民族復興的偉大旗幟,肩負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