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然界中,沙是時間在巖石上留下的足跡,這種再常見不過的材料以柔軟流動的姿態在瞬息和永恒之間逡巡。在當代女性藝術家露莎的手中,大地是畫布,沙子是筆墨,大地藝術作品《宮》是露莎對人與世界的一次內在的自省。

傳統的架上繪畫本質上是將藝術轉化為個人內心的表達和室內環境的局部構成。對于藝術家而言,是在有限的畫幅上創造無限;對于觀眾來說,則是在美術館、畫廊這樣以人的行動為尺度的空間中與作品面對面地交流。而藝術家在自然環境中創作的大地藝術是對傳統藝術創作邏輯的反叛。露莎為《宮》選擇了一塊特殊的“畫布”,遠離人煙的盤皇島天然森林成為創作的舞臺,藝術家在森林中的圓形空地上為森林點上了粉色的眼睛。

陰陽卦象之外層層嵌套著粉色、橙色交織的波紋,浪潮一般起伏不定的波紋構成了環形的漩渦,流向了陰陽兩極。環形、曲線、波紋是露莎藝術創作中常見的幾個元素,以層疊舒展的、具有音樂韻律性的線條共同構造出具有彈性的抽象藝術造型。《宮》的色彩一如既往的清透張揚,這是露莎作為青年女性藝術家在審美上傾向細膩與調和的展現。


大地藝術強調從藝術的角度探索自然審美,引發觀眾對于自然美學的諸多深層思考和瞬間感受。從這一層面來看,源于西方的大地藝術與中國傳統道家的審美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露莎的大地藝術意在探尋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以沙為創作媒介,注重釋放材料的自然力和創造性,以治愈的方式與觀眾情感連接。從視覺呈現上來說,《宮》是療愈系的作品,具有沖擊力的色彩對撞帶給觀眾視覺上的強烈印象。在審美意義上,《宮》也是藝術家回歸、尋找內心平靜的外化形式。離開喧囂的都市,在攏翠的山間回到生活最原初的狀態,重新審視當下我們所處的世界和自己的內心,這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秉持的心態,也是這一作品帶給觀眾的藝術話語。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逃離都市、歸園田居的勇氣和條件,但只要精神與靈魂是自由的,在鋼鐵森林之中也自有桃源。


在《宮》創作完成兩個小時左右后,一場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帶走了這幅作品,色彩斑斕的沙回歸到了棕色的土地,大雨為這件作品添上了最后一筆。或許世間萬物本就如此,大地藝術也是這樣,自地母中來,最終都會回歸到地母沉靜的懷抱。
露莎大地藝術《宮》
攝影:林鶴松
文案: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