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蓋志琨介紹,經其鑒定,古生物科普愛好者日前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東面山發現的一塊化石,為距今2.7億年前二疊紀地層瓣齒鯊牙齒化石。
曲靖市地處云貴高原中部的烏蒙山脈,麒麟區為該市市府所在地。
“這塊牙齒化石與苔蘚蟲類、腕足類、海百合類等海洋生物化石富集一起,表明曲靖地區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多次受到海侵事件影響,導致沉積的多次中斷,使得該地區形成多次灰巖—砂巖—煤層的交替沉積,這一現象也見證了西南板塊古生代晚期的多次滄海桑田。”蓋志琨介紹,此前,歐洲和美洲均發現過瓣齒鯊化石;2021年,中國首次報道在山西陽泉發現瓣齒鯊牙齒化石。
蓋志琨介紹,根據目前發現的瓣齒鯊魚牙化石推算,多數瓣齒鯊魚的體長為3-5米。曲靖發現的瓣齒鯊魚牙齒化石較大,初步推測該瓣齒鯊體長近6米,是目前已知體型較大的一種。
蓋志琨稱,瓣齒鯊是一種十分神秘且原始的軟骨魚類,主要生活在距今約3.6億年至2.5億年之間,在分類上屬于軟骨魚類中的真軟骨頭類。
據悉,曲靖發現瓣齒鯊化石,大大擴展了瓣齒鯊類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圍,進一步揭示了瓣齒鯊極可能是一類善于游泳擴散的遠洋魚類,對研究中國西南地區二疊紀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分析指示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