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球古代生態系統主導者的過程。
該論文介紹,化石記錄顯示,恐龍在三疊紀中期(2.47億年至2.37億年前)演化而來。但直到約3000萬年后的侏羅紀早期,恐龍才開始統治陸地生態系統。許多非恐龍四足動物(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在這一時期被取代,但是什么原因使恐龍統治生態系統仍然未知。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Martin Qvarnström、Grzegorz Nied?wiedzki等和波蘭合作伙伴一起,利用波蘭盆地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的500件消化物(如糞便或嘔吐物)化石,即食渣化石或糞化石重建了食物網,研究了這一轉變。他們對這些遺留物的分析(包括對其內部結構進行三維成像來揭示未消化的食物內容)與現有化石記錄作比較,加上氣候和植物數據,來估計脊椎動物在這一時期體型和豐富度的變化。
這些研究數據表明,早期恐龍的雜食祖先取代了非恐龍四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這些雜食祖先演化成最早一批食肉和食草恐龍。論文作者認為,在這一時期,與火山活動增加有關的環境變化可能令可食用的植物種類更加多樣化,隨后出現了體型更大、種類更多的食草恐龍。這反過來又導致到侏羅紀時演化出更大的食肉恐龍,完成了恐龍統治生態系統的轉變。
《自然》同期發表同行專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認為,最新發表的這項研究分析為恐龍興起稱霸波蘭盆地生態系統帶來了新見解,使用該方法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闡明世界其他地區的演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