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為玉帛”為一則來源于中國歷史故事中的成語,比喻使戰爭化為和平(干戈分指古代的兩種兵器,玉帛指玉器和絲織品)。而藏于甘肅慶陽市博物館的中國國寶級文物“乍冊吾”玉戈,則鮮明地呈現出在3000年前的商朝,如何如潤物細無聲地“化干戈為玉帛”。
慶陽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涇婷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說,甘肅東部涇水中上游,殷商時期分布著不少諸侯和異族方國,如密須、鬼方等。“乍冊吾”玉戈可能是在商朝武丁時期,商王派“乍(zuo)冊”的職官“吾”,出使慶陽地區與異族首領議和或進行征戰時的遺物。
這件玉戈保存十分完整,玉戈為青玉質,呈青白色,面有少量褐斑,制作極為精致,通長38.9厘米,厚0.6厘米。雕琢成形,體扁平,援部較長,并且前鋒稍下彎,雙刃鋒利,前鋒尖銳;直內,近闌處中有一圓穿,后端突出五組雙齒。內后端兩面均用陰線刻獸面紋;援部近闌處陰刻甲骨文式“乍冊吾”三字,字跡纖細。
此戈雕琢精細,通體拋光,紋飾細如發絲,且有重要刻辭,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盧方皆”玉戈型制相近,屬儀仗類兵器。李涇婷分析“乍冊吾”玉戈上雖然銘文較短,但向人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為探索殷商文化在西北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佐證。玉戈上精美的裝飾紋樣,同樣鮮明地反映商朝的藝術審美特征。
玉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中國人始終對玉極為珍視和推崇,祖先們以玉為飾、以玉通神、以玉祭祀、以玉修身。一部中國古玉歷史,也是一部中國文明的進化史。
“作為中國代表性玉器之一,‘乍冊吾’玉戈還有著更多的玉文化等待我們去探索。”李涇婷說,一般而言,商朝玉戈使用的玉料接近于南陽玉,且玉材透明度低,質地細膩,色澤較淺,以牙黃色、淺褐色為多。商朝玉戈大致帶有用擠壓法琢出的獸面紋等裝飾紋。
李涇婷表示,在做好“乍冊吾”玉戈文物整體性研究的同時,會更好地發揮玉器的審美裝飾、歷史解讀、教化世人等功能,發揚和推動玉文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刻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使中華文化展現出時代風采和恒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