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樹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山水畫和人物畫的創作方面自成一家。先生的畫,用筆蒼勁有力、力透紙背,風格潑辣、奔放,整體畫面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同時,他的作品在立、奇、達的意境中透出一種險中求穩的中和之美,在常與變、奇與正之間找到一種精神平衡。這種藝術境界都需要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古人所追求的畫品與人品相通的境界。
先生創作時強調色彩與線條的應用,使色彩塊面的冷暖濃淡以及線條的粗細相間等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匯集彩色與水墨的雙向互補作用,使作品產生強烈的畫面效果,給人以濃郁的美感。
先生為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而創作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其主要特色是“畫人不見人”。作者用細致的筆觸,將畫面上的煙缸和茶杯中的裊裊余煙呈現得活靈活現、生動逼真,仿佛畫中的人物剛剛離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幅畫的標題采用了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一文末尾的“云山蒼蒼,江水泱泱”,以此贊揚偉人鄧小平。整幅畫面用生動含蓄的表現筆法體現出萬先生對古典文學的深透領悟和恰如其分的運用。畫面中色彩濃淡相映,充滿了閃爍的光彩。線條應用極具張力和感染力,既有健碩的直線筆勢,又有柔韌的曲線筆勢:線條之間的連接處,先生以直線筆勢形成折角,轉筆的地方采用曲線筆勢,使線條之間的連接形成圓弧,這些又采用了跳蕩的光合驅動的筆勢,以斷續筆法,產生一種流動的光感,綿延的旋律展示了獨特的墨彩邏輯,使畫面動靜結合,呈現出生動、豐富的節奏感和美感。
萬樹先生有一次在天臺山參加筆會時,于天臺山沿溪而下,見左右的山勢陡峭,峰巒疊嶂,溪畔周邊大小不等的碎石和巨石錯落有致,渾然天成。山中景色可謂移步換景,如詩如畫,令人留戀往返。先生遂停留在此,于群山的懷抱里汲取營養,創作出了不朽的時代畫卷《珍珠灘畔是我家》。在畫面上,作者用大面積的深重墨色與前景的紅樹暖色形成對比,以暖黃色點綴在山間作過渡,使整個畫面為山石云霧所籠罩,起到了虛實相應的藝術效果。表面上看似率性而為,實則是作者功底深厚、構思巧妙的表現。他準確地抓住畫面中的物象,采用細膩的筆觸,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間的作用,表現出不同物象的質感和動勢,使整個畫面明快而有剛勁,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感覺。
先生善于畫樹,往往以森林中受到自然或人為破壞的樹木為對象,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筆法,將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枯樹身上所保留的頑強精神和勃勃生機展現出來。同時,作者在對枯樹的造型表現上極其夸張,總是把樹枝拉得很長,以表現自然生命力的頑強旺盛。這種打破常規的構圖處理方法,正是先生藝術境界的體現,他在贊美這些被傷害的枯樹的同時也是在“以樹喻人”,這也是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崇高的立意之處和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關鍵所在。
萬樹先生現在已年過八十,卻仍在堅持創作。藝術的創作已經融入了他的生活之中,成為他生命的重要部分。他就像一支永不凋謝的花朵一般,在書畫藝術的花海里盡情綻放,越開越美。衷心地祝愿萬樹先生藝術之路長青,藝術之花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