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家吳天章首次于耿畫廊北京舉辦個展“喚.魅”,展期自2012年6月9日至7月15日。此次個展由藝術史學者吳麗莉(Leslie Ureña)策劃,試圖表現藝術家口中的「灰色模糊地帶」,捕捉游移于道教中的魂與魄,呈現吳天章一貫不受文化與媒材界線限制的風格。
展出作品橫跨吳天章各時期的代表作,1995年的《春宵夢I》和《春宵夢III》呈現吳天章從繪畫轉折至復合媒材的創作脈絡;自2000年開始,他持續不斷的從當地文化、歷史、傳統汲取靈感,并抒發于攝影作品中;2002年的《同舟共濟》,吳天章更以數字技術掌握每個畫面細節,從背景壁紙至人物劃槳的動作,仿真出「數字油畫」。2011年的錄像新作《孌》,吳天章則嘗試轉變媒材,乍看像脫離了固定創作模式,此階段對于當代社會事件的隱含性批判,不再是吳天章著重的議題,但墻上壁紙和男孩領口上的蕾絲,依舊呼應《春宵夢》系列的細節,《孌》(2011)中的四肢擺動,也暗示吳天章早期作品的隱晦性向。綜觀吳天章三十年來作品發展的脈絡,他意圖以龐大歷史文本做為反思歷史發展的創作根據,之后更以攝影技術巧妙地結合臺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艷俗現成物,自創臺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臺客藝術家」的封號。
吳天章1956年生于臺灣,1980年畢業于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包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MOCA當代藝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年臺北關渡美術館「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10年分別于紐約蘇荷攝影藝廊,香港藝術中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及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2008年美國紐約文化中心;2000年「近距觀照」臺灣當代藝術巡回展于溫哥華維多利亞市立美術館,加拿大代藝術博物館;1998年「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回展,紐約亞洲現代美術館,三番市現代美術館;1997年《意大利四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1996年澳洲《第二屆亞太三年當代藝術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