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美術館主辦,廣州美術學院潘鶴雕塑藝術園協辦的“潘鶴速塑作品展”于7月10日至8月1日在廣東美術館七號展廳舉行。
潘鶴(1925- ),別名潘思偉,我國現代雕塑的先行者和成就卓著的雕塑藝術家。早年曾隨嶺南畫派畫家學習國畫,后在香港、澳門等地從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學習。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曾任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和全國城市雕塑藝委會副主任等職。潘鶴堪稱“中國雕塑第一人”,他以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
潘老致力雕塑藝術60多年,從事美術教育40多年。已建立大型戶外雕塑100多座,分別建立于國內外70多個大城市的廣場上,60件中型室內雕塑為國家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多座作品曾獲國家級金牌獎和最佳獎。雕塑作品有《艱苦歲月》、《開荒牛》、《鴉片戰爭》、《和平少女》等。但本次展覽展示的并不是他的宏觀力作,而是一批“隨心隨意”捏出來的小作品。2006年,潘老因腰疾需要住院留醫。臥病在床期間,潘老“百無聊賴、手癢難禁”,像60年代帶學生下鄉體驗生活那樣,為前來探望的親朋好友、徒弟徒孫等平民百姓速塑捏像,被塑者包括警察、工人、海關關員、醫生、護士、舞蹈演員等共28個行業的工作者。
潘老曾說,70多年來,他都只為國家和政府服務,從不接“私活”。但這次創作的目的,卻是非常簡單,就是“八、九、十月因病住院,百無聊賴,手癢難禁,乘有朋探望之機,應約速塑于病榻上及病榻旁,以自娛。”在病床上,潘鶴曾說,“當時就算每天只剩下一個小時,我也要弄弄雕塑,醫院的人會說我老又不是沒錢,何必呢?但我覺得一般人不會理解。醫生不讓我亂動,躺在病床上又無聊又悶,還好親友們帶來了泥塊,我手里面捏著這東西就舒服多了,我就是想做。只要我在雕塑,我就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可見,每一件作品都是潘老在住院靜臥期間“百無聊賴、手癢難禁”以致“信意所致”、“隨心隨意”捏出來的。
這系列作品,潘老雕塑相當講究造型快速,一氣呵成,一件栩栩如生、神情兼備的作品立馬畢現。“速塑”的概念正是由潘鶴提出的,指在短時間內以簡要的方法用塑泥或可塑性材料塑造出對象的雕塑小品。也許一個只需要五分鐘就能揮就的速塑,它所包含的,往往是塑者畢生學問修養的總和,也就是塑者能在極短時間內扣住人物的最鮮活的形象動態,而使多年后的人們還能親切地有所感受,其價值也許是其它雕塑形式所不及的。
由此可見,潘老的這一批速塑作品,絕不只是為了創作而尋找素材,泥巴在他手中煥發出恒久的生命力,傳達出他對藝術、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每一個速塑本身都可以成為一件完整而獨立的藝術品。從這批作品中,我們發現潘老注重的是一種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保持著藝術家的一種良好的狀態,這種狀態對于雕塑的促進是極其微妙的。
本次展覽的許多作品將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這不僅為觀眾了解潘鶴的藝術價值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素材,還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位老藝術家從容灑脫的生活態度和對藝術矢志不渝的追求。同時我們也感謝廣州美術學院潘鶴雕塑藝術園以及潘鶴家屬對本次展覽給予的熱心關懷與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