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下午,“第二屆藝術品投資國際高峰論壇”在廣州大劇院拉開帷幕。2012年,在全球經濟仍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發展成為繼美國后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亞洲是全球藝術品需求最大的市場,銷售額占全球的43%,在亞洲國家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市場,占全球拍賣收入的38.79%。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使得越來越多人希望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尋找到新機會。而中國政府近幾年的“走出去”戰略以及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既定政策,也讓國內外的相關人士對中國藝術市場的未來充滿了期待。在當前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經進入更加深化的階段之時,異軍突起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如何在國際領域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國外的藝術市場又能如何與中國藝術市場深度融合?
作為中國藝術市場2013年首場年度盛會,本屆論壇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出版集團及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收藏•拍賣》雜志承辦,意大利文化部、香港新華環球藝術匯和意大利Magi900博物館協辦。在華南藝術重鎮廣州舉辦的此次論壇,匯聚了來自內地、港澳臺、海外橫跨藝術收藏領域的各界精英,勢必成為2013年中國藝術市場最令人矚目的年度盛典。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藝術——中國與世界”,論壇將圍繞中國與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展開兩大議題:“國際標準 vs 中國趨勢”及“美術館的可能性”。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藝術管理學系主任余丁作為論壇的第一位發言嘉賓,他為大家帶來的演講講述了2012年中國藝術市場對于世界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勢。他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受全球宏觀經濟影響較大,未來兩年仍處于調整期。他還舉例說明,中國藝術品拍賣從2010年至2012年,億元成交拍品在逐漸減少,除了手表和東南亞藝術品外,書畫瓷雜項拍賣都在下降,根據雅昌藝術網數據統計2012年拍賣總額環比下降了34.22%。他還透露,廣東率先在全國準備未來5-10年的藝術市場規劃,委托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來進行相關的調研。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小彥在論壇發言中提到自己對當今藝術市場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真畫不真、假畫不假,說假,全盤皆輸,不說假,總有希望。” 第二個問題是“擊鼓傳花:有拋有接,游戲才能玩下去”。第三個問題是“名氣才是硬道理,以官帶名,以體制揚名,更是硬道理。”最后一個問題是“混亂是理性的選擇,利從混亂中來,但要高喊反混亂,以爭取話語權,以控制市場。”這樣的混亂可能是獲利的最好方式,所以混亂是理性的選擇。
香港漢雅軒負責人張頌仁在論壇中談到,“收藏是針對文化價值,投資側重把作品變成一個證券。比如張曉剛在2005年一下拍得很高的價格,并不是因為當年突然變成投資所以價值越來越高,是因為他從90年代初開始參加了很多國際重要的雙年展展覽,大家認同他代表中國那個時代的造型的藝術家,所以這是有累積的。”
站臺中國負責人孫寧在論壇中談到,“在香港設空間。其實不是說要去香港賺錢,讓更多的人看到現在在大陸年輕一代代藝術家在做什么。香港未來會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而在這個中心當中,她感覺缺乏比較專業地推出在發生的新生代年輕藝術家的場所。因此造就了站臺中國在香港市場的獨特定位。四大天王是第一代藝術家,他們肩負著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職責。我們作為第二代的新生代藝術家,不應該去滿足國際對中國的好奇心,而恰恰現在是推出中國價值的時候。這個時候不是說我們要滿足他們的藝術想象。”
上海泓盛拍賣董事長趙涌在論壇中談到,“畫廊在中國是舶來品,認可需要一段時間。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角色不是很清楚,老生可能是旦角,旦角可能又做了配角。這些角色我想經過一定的時間,必然會走上規范的道路,這就像市場讓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慢慢的摸索這需要時間的,西方也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慢慢摸索到。”
香港資深藏家、敏求精舍前主席葛師科在圓桌論壇中犀利地談到,他基本不在大陸的拍賣行買東西, “不少國內的拍賣行都紛紛進軍香港時,都有咨詢我的意見。我建議大陸的拍賣行到了香港能按照香港的方式來做事,不要把大陸的操作方式帶到香港。”
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皮力通過M+的案例探討香港需要怎樣的美術館,美術館如何融合當代與傳統的變化的問題,談到香港人驕傲于嶺南水墨,香港人認為嶺南水墨主要留在香港,希望M+是一家既本土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機構,主導理念是開放與開明。
私人美術館如何才能可持續性發展,新疆廣匯美術館館長包銘山先生提出以藏養館。他談到新疆廣匯美術館時說,“土地我們自己買,房子我們自己蓋,不像別的美術館,跟政府商量,政府不是要搞文化嗎?我在這里蓋一個美術館,旁邊我就蓋房子我來賣。但是我們沒有這樣的想法。選定什么樣的藏品呢?這可就有很大的學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