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家訓百子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扎實的傳統(tǒng)線描功力和精妙的造型技巧。百子圖,過去也叫百子迎福圖、百子嬉春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由于“百”含有大或無窮的意思,因此為了在這樣的作品中表達祝福、恭賀等良好的愿望,畫面會帶有喜慶、艷麗的色彩。而王家訓在繼承傳統(tǒng)樣式時,將有濃厚民俗風味的圖式消減成具有文人畫趣味的小品。他的百子圖以白描勾線為基礎,造型生動,抓住了兒童的生理特征和樣貌特點,光滑的線條勾勒出孩子們可愛的小臉、四肢和嬌嫩的肌膚。服飾衣紋和道具的線條抑揚頓挫,張弛有度,小寫意的輕松詼諧拿捏得當,從每個孩子衣服上紋樣的設計,到發(fā)髻的梳法,到周邊的樹木山石、草席閑書,王家訓都耐心地細細勾畫,不緊不慢。墨色的處理上,王家訓可謂惜墨如金,淡墨的擺放極為講究,僅在四周淡淡渲染用來襯托孩子膚色的純凈,除了孩子的小發(fā)髻,僅近處的幾筆點苔是濃墨,但用筆異于人物形體的細致,可謂干脆利落,言簡意賅。在設色上,他很機智地回避了傳統(tǒng)百子圖的程式化用色,將人物的臉部留白,僅點個小紅嘴,身上的衣服也不用飽和度極高的大紅大綠,而是精心調(diào)配出非常柔和高雅的色調(diào),畫面既干凈又樸素,沒有了傳統(tǒng)民俗畫中的喧鬧,多了一份悠閑自得,使得作品雖然工細,但不工藝化,這是難能可貴的。
王家訓將工筆與寫意相結合,將抽象與寫實相結合,在格調(diào)高古、遠離現(xiàn)實的風俗畫中注入觀察入微的生活細節(jié),并對人物進行平面化、藝術化、戲曲化的處理,加上他的筆墨表現(xiàn)得不溫不火,使得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適于把玩。相信他的作品會有眾多的知音。(文/邵大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