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370失聯,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39名乘客,154名同胞,至今生死未卜,遠赴馬來西亞參加書畫交流筆會的近20名藝術家也在這趟航班之上,令人痛心不已。
然而,就在大家揪心等待、祈禱奇跡出現的同時,卻出現了讓人憤慨的聲音。一些唯利是圖的“藏家”,關注的不是藝術家的生死,而是作品的升值空間,在中國經濟網記者看來,這是一種“畸形”的收藏觀念。
不可否認,一些投資機構購買藝術品遵循一個“3D原則”,即死亡(Death)、離婚(Divorce)和負債(Debt)。藝術家離婚,或者負債之后,必然有一些作品要以相對低價出手,是投資者的入手時機;藝術家離世之后,會讓作品的存世量固定,作品的不可再生也會推動其價格上揚。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先生辭世之后,研討會、回顧展、拍賣會不斷,作品價格幾乎翻了一番,拍賣成交最高的5幅作品都出現在這一時期,《長江萬里圖》、《獅子林》更是以1.495億元、1.15億元成交;2013年4月9日,趙無極先生逝世之后,拍賣高價集中出現,價格最高的4幅作品均在2013下半年成交,《抽象》在蘇富比(北京)拍出8968萬元,《15.01.82》也以8524萬港元成交;2005年4月10日,陳逸飛去世之后,作品價格持續上漲,2011年《山地風》拍出8165萬元,《紅旗之一》以7964萬港元成交。不管是成交價格,還是上漲速度,都遠遠高于同屬于中國寫實畫派的其他成員。
但是,“3D原則”并不完全適用所有藝術家,也不是藝術家辭世之后價格都會飆升。在中國經濟網記者看來,首先,藝術家必須形成個人風格,具有自己的獨特面貌,比如吳冠中用西方的點、線、面所塑造的東方意境;其次,生前要有一定的影響力,畢竟生前乏人問津,死后備受追捧的還是少數。這種影響力,不是美協或者書協的頭銜,或者名人效應,而是真正的市場認可;再次,作品存世量要有一定規模,數量太少,資本進入的動力會大幅降低,基本上市場熱炒的都是多產的藝術家。最重要的一點,遺存的作品中要有一定數量的精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相對來說,應酬之作是很難有高價的,即便是大師,與精品價格還是相差甚遠。比如,吳冠中的高價位作品幾乎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精品,陳逸飛也是如此。其實,這樣的“投資效應”可以理解,藝術家離世之后,作品風格不會再有變動,作品流通量相對固定,投資涌入也無可厚非。
也許,經歷了“航班失聯”這一事件之后,會有這批藝術家的相關作品展覽推出,其作品價位也會有所提升,但這種方式的提升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在中國經濟網記者看來,有些所謂“藏家”一味盯著價格曲線,順勢跟風炒作,甚至為了藏品的升值盼著藝術家出事,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收藏,本來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但如果以這種心態去收藏,就不只是庸俗,或是貪婪,更是一種讓人毛骨悚然的“心靈扭曲”。
有消息稱,馬航決定自3月14日起將由吉隆坡飛往北京的凌晨航班號改為MH318,返程為MH319,原來的MH370航班號將成為歷史,但仍心存希望,期待奇跡能夠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