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大陸說的“德智體美勞”還是臺灣說的“德智體群美”,都是將“美”作為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之一。目前中國的許多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仍然以偏重知識傳授的傳統教育觀念,導致中國學生普遍出現知識水平尚可而人文精神卻有待加強的現狀。在國外,學校老師時常帶領少兒到美術館、博物館等地參觀畫展,了解本國藝術和世界藝術歷史,增加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藝術修養得到真正的發展。我國青少年在藝術領域與國外相比有著極大缺失,所以“美”的普及和藝術教育勢在必行。
在眾多具有藝術氣息和中國文化的意象中,最具特色的“美”應該就是來自與中國書法與繪畫了。中國書法和中國畫,是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和文化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以傳統儒、釋、道哲學為主體的文化體系發展起來的,其精華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孩子們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下,不僅增加對中國書畫的興趣,掌握中國書畫的評判標準和審美傾向,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1912年蔡元培先生發表了著名的《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的演說,提出“注意道德教育,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主張,“五•四”運動前夕,蔡元培先生又大聲倡議“文化運動中不要忘記美術”,蔡元培先生在《新青年》上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談美育作用。書畫藝術教育中的“美”學理念不僅僅是教育技能,更是授予修養、情感、境界、態度的人文精神。它以美啟真,以美儲善,在生動形象鮮明直觀的藝術呈現中展現善良美好的情感。清華大學的“終身校長”梅貽琦在近代教育方面,也著重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新民”。
多筆藝術的觀點認為:大師和藝術家也都不是學校培養的,而是社會培養、社會造就的。社會教授的應該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書法繪畫技術,更重要的會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和人文理念。書畫藝術教學在于充分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特點,保護他們的個性,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觀察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進孩子個性、習慣和情緒的健康發展。給孩子一雙觀察美、發現美的眼睛,用美麗的心靈去感受世界,最大限度的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他們大膽的創造,讓孩子收獲成就感,收獲快樂和自信,培養孩子的敏銳感知世界和洞察“美”的能力。
書畫藝術教育是“美”的培養,是修養的錘煉。書畫藝術教育的結果很重要,同樣地,書畫藝術教育的過程更重要。因為,過程是真正培養和挖掘教師和學生的藝術創造力的重要環節,而在當下,中國的藝術教育中,大部分以教育結果為導向,好作品就是好教育。但是,家長們并不關注好作品如何來的,也許是臨摹,也許是老師代畫,這就是中國式藝術教育的缺陷。
書畫藝術教育旨在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普及中國青少年對中國傳統藝術的了解,激發青少年對中國書畫藝術的興趣。提高青少年的書畫藝術水平和“美”學理念,解放孩子的藝術天性,塑造孩子心靈,加強孩子素質修養,促進我國青少年書畫藝術的繁榮和活躍,不斷壯大我國的青少年藝術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