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藝術網訊:現實空間于11月2日下午3點迎來《涼燈:黃于綱的一件作品個展》的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為藝術家黃于綱第一次個人展覽的舉辦,此次展覽的準備歷時2年之久,歷經前期創作、后期制作,在2日為大家帶來一次完美的匯報及呈現,展出作品是黃于綱近十年的積淀所致,其中包含了油畫、速寫、雕塑、裝置、攝影、紀錄片、文獻資料等。敬請光臨!

開幕式現場
黃于綱2006年畢業。他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不是待在北京來實現自己的藝術夢,而是回到家鄉,因為他內心有一個湘西的涼燈苗寨,這些山山水水有他揮之不去的濃濃情感,鄉村煙靄、阡陌農田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黃于綱要回去、扎根那里去創作,就是因為他有著這些長遠的心愿和抱負。他學了繪畫和藝術,是想去實現他的這個夢想:盡管它隱秘、遠離喧囂,但它富含了所有的人性真實,所有的人類學意義。他剛一畢業,即意識到他的藝術之路該往哪里走,他尋找的不是華麗的表象,而是真情的生活真實。也許,他要做的是只是就這一件作品,他也心甘情愿。他知道,他不是去畫畫,他是在用圖繪的方式去領受上蒼的恩澤——因為再沒有什么人能有他的感覺和可能去持久幾年地接受這一切的人的存在意義。

展覽現場
于是,他把畫架支在了這一家人那里。一支就是幾年,一畫就直到今天,他將這一切的工作看作是視覺社會學考察,他的繪畫也因此超越了圖像的意義,而進入到歷史本真的意義。盡管我們可以把這些深邃、深沉的繪畫與荷蘭小畫派的室內畫來比較,也可以和法國的現實主義繪畫來參看,但這里的意義不是美術史的類型學比較,而是還原繪畫方式與價值的比較。他時時在大山里與山川樹木溪澤相處,長年與這戶鄉親默默相處,他把這些都一一落實在畫布上、相機里、速寫中,也一字一字地寫在心里。
它們來自于靈魂深處,如果我們不曾忘卻藝術的現實需要和意義,這就是一批活文本。

研討會現場
這是黃于綱近十年的積淀所致,去寫生不難、去畫一張畫也不難,難的是一做就是好幾年,朝夕相處,完全融入其中,自己得以在一個人性的方向上超然,也讓許許多多虛飾的東西黯然失色。因為黃于綱的所作所為,我們知道了涼燈,對它多了傾注,也讓我們去再次反思什么是現實主義。它,在中國,依然需要活著,或復燃起來。這不是藝術的退步,而是人性的前行,也是藝術的當代意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