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藝術網訊:2015年7月10日下午,一場以“東西方傳統與當代藝術發展前瞻性思考”為主旨的中日美藝術對話在北京舉行。
本次中日美藝術對話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周劍石擔任學術主持,觀古樓首席漆藝家、廣西天然胎漆器傳承人王伯楊,日本漆藝江戶蒔繪十代傳人、日本美術展覽會評委、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三田村有純,紐約大學藝術系主任、當代藝術家Stephen Lane,Keio分別代表中日美三國藝術家做了主題發言。

中日美藝術對話現場,觀古樓首席漆藝家、廣西天然胎漆器傳承人王伯楊做主題發言

觀古樓首席漆藝家王伯楊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周劍石教授及日本漆藝江戶蒔繪十代傳人、日本美術展覽會評委、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三田村有純在研究天然胎漆器
觀古樓首席漆藝家、廣西天然胎漆器傳承人王伯楊先生所做的《中國廣西天然胎漆器傳承與發展》發言受到與會各國嘉賓的一致好評,引起大家對古老而傳統的漆器的極大關注。
中國是東方最古老的國度,東方文化的三大絕技,陶瓷,漆器,絲綢,在中國源遠流長。而漆器制作,在中國有八千年的歷史,與燒制瓷器和絲綢紡織共同成為中國三大傳統手工藝。在中國,堅持用生漆進行創作的人非常稀少,也許是制作周期太過于漫長了。

觀古樓天然胎漆器
天然胎漆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出土 的 《虎首龍身木辟邪》 ,總長69.5 頭高40.5 尾高32cm,由委蛇虬曲的樹根雕成,主根的一端雕成虎頭,頭上昂,口微張。另一端雕成蛇尾,蛇尾卷曲。四根分枝作為足部卻雕成了竹節,但其大勢仍游走撲騰之狀。四根竹節上分別鏤刻了蜿蜒的蛇、鳴叫的蟬、噬雀的蜥蜴等等。此器由天然的樹根稍加雕飾髹漆而成,距今約2500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是天然胎漆器的一件重要證物,很好地說明了天然胎漆器的優秀制作理念,即天然胎漆器與自然環境相呼應的整體性,是其能夠在長達二千六百余年的時間里保存完好的關鍵。
由于技藝斷代及市場萎縮,當代天然性胎體漆器大多談不上規模化制作了,偶見藝術個體用在作品上,比較零星。福建,臺灣,北京等地都有藝術個體進行創作,各屆展覽也偶爾見到類似作品,經調查廣西的傳統手藝人,也已經多年不制作此類漆器,雖然可以口述流程,但失傳的岌岌可危之態,只是時間性問題了。國內最集中的天然胎制作團體主要是桂林觀古樓藝術村,制作團隊有七八十人,目前是國內較大的漆藝群體。觀古樓大部分作品以天然性胎體漆器制作為主。胎體材料為竹根,葫蘆,靈芝,貝殼等天然性材料,制作周期一般一到三年。制作天然胎漆器,除了要繼承使用傳統工藝,也要深入研究天然胎體的物理缺點,并制訂合理的施漆打磨工藝,才能完成制作。與古代天然胎漆器不同的是,桂林的現代天然胎漆器在工藝上進行了很多改良,除了實用價值,審美要求也更高,胎體制作也更趨于輕薄精致,而且髹漆層數也更為繁復,打磨工藝更加成熟細膩。以觀古樓漆器為例,竹根胎漆器的器壁往往厚度只有一毫米,髹漆完成后的厚度也只有兩毫米,制作使用水磨工藝后,作品輕巧精滑,視覺效果斑斕多變。由于追求輕薄,在天然性胎體上基本不進行刮灰,以便讓漆器更加輕巧,但胎體前期的細致打磨工序就非常繁復了。觀古樓漆器采用全器打磨,而且除接近胎體的一層使用生漆之后,其余全程使用精制大漆髹涂,內外涂層達到數十層。打磨要求也極其嚴格,由于是在天然胎的凸凹面上進行打磨,基本上要求全程手工,極耗工時。但這樣處理作品質量很好,故而極為堅固耐久,極有特色。在造型和色層布置上,由于天然性胎體的多變,所以造型和漆層變化非常豐富,不會審美疲勞,自然性的胎體也適合把玩,越用越亮,深受市場喜愛。

王伯楊天然胎漆藝作品漆如意,規格:16厘米*3厘米2013年瀚海以2.06萬元高價成交

觀古樓藝術村的天然胎漆器制作
觀古樓天然胎漆器保留了局部天然造型的作為施漆主體;而且在使用漆進行局部或整體的髹涂及打磨工藝后,尚且保留有天然動植物局部的外貌造型特征,在審美上是漸近自然的,在藝術表達上,是沒有任何雷同的,作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高度認可。

觀古樓藝術村工作室的漆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