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歐洲》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閻偉撰寫的,一本關于歐洲文學、哲學大師心路發展經歷的書,是一次不斷追溯西方文明之根的思想旅程。全書里的二十八篇歐游札記,以歐洲的歷史文化遺跡、尤其是以現當代思想文化大師們成長生活過的地方為重點,描述他們的生活、思想和心路發展的歷程。從英國的莎士比亞、奧斯汀、哈代和勞倫斯,到愛爾蘭的斯威夫特、喬伊斯和蕭伯納,然后跨過英吉利海峽,到雨果、歌德、尼采、弗洛伊德和卡夫卡,以及古希臘神話的發源地雅典和地中海,作者一路走來一路讀,帶領讀者一覽歐洲現當代的歷史文化風情。
此書是作者在倫敦大學訪學時,利用學術交流的機緣在歐洲各地行走,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所寫下的文化隨筆。最初是發表在英國最大的中文日報《英中時報》上,《英中時報》上為這些文章開辟了一個專欄——“冷眼向洋”。此語出自毛澤東1959年7月1日寫的詩《七律•登廬山》,“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用意是既要有熱切的心靈去感受異域的文化現象,更要用冷靜的眼光分析評判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用作者的所感所思展示在西方國家的精神之旅。
在每次的文化體驗之中,作者都將自己最真切的情緒表露出來,或激動、或憂郁、或狂喜、或失落。書中的每篇文章都不是作者大而空的感受與思考,而是作者用心感受的結晶。在劍橋大學的教堂旁,偶遇來自中國臺灣的留學生時的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激動;在布拉格與卡夫卡對話時,天氣壓抑得讓人產生一絲絲的憂郁;在狄奧尼索斯劇場,邂逅來自中國學妹時的狂喜;在多切斯特城,訪哈代故居時因迷路而生出的那點點失落感。這一切都顯得那么真實。
每篇文章的開頭多半交代了尋訪文化大師的緣起,然后向讀者生動具體地展現了此次游歷的路線及人文自然風景。倘若讀者以后若去歐洲游覽濟慈故居、馬克思之墓、英國國家畫廊、巴黎的花神咖啡館等景點的話,只需攜此一書,不僅不會迷路,而且對這些文化大師們思想發展的譜系也有清晰的認識。作者因為親身在場,能直接感受到大師們的氣場,才有了一種與書面閱讀全然不同的體驗。對于歐洲現當代的思想文化大師,此書總結出了新的閱讀方法——“三重閱讀法”。第一種是“文本細讀法”(Close Reading),首先是要熟悉作品和文本,了解在文學語言中作家的存在狀況和風格特色;第二種是“歷史閱讀法”,即以神話原型批評的方法站后看(Stand back),從宏觀和總體上把握大師在歷史中的地位;第三種是“在場融入法”(Melt into),就是親臨大師們生活居住過的地方,融入到現實的氛圍之中,感同身受,去體會彼山彼水何以能造就他們。三種閱讀方法的結合,形成為“三重閱讀法”,得以對作家、作品和環境全面洞察,成為此書理解和詮釋他們的依據。
書中的每篇散文,正是因為有作者的切身感受,自然會給讀者一種全新的感受,從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和思想啟發可謂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身患肺結核的濟慈為芳妮拼命地寫詩,創造了應該浪漫主義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狄更斯不負霍格思家三姐妹的厚望,誕生出一部部經典作品。在老舍故居前,作者對中國文化見容于西方文化的思考引人深思。從“倫敦不是馬克思溫暖的家,而是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冷冰冰地裝載了馬克思生活而已”看出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馬克思的“忽略”。英國國家畫廊中作為伊麗莎白女王陪襯人的寒酸的瑪麗畫像,顯示了權力斗爭的永恒不變性。在霍沃思勃朗特三姐妹的故居里的駐足,讓我們感受到了女性的堅強與不屈。奧威爾的《1984》及他對當時各種社會制度模式的批判讓我們看到了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奧斯汀對愛情婚姻的得失計較和理性現實讓我們看到“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安葬在西敏寺、先賢祠里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遺骸讓我們看到西方社會對人文和人性的關照。卡夫卡俊朗的外形中,有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憂郁的眼睛,這是一雙能看見自己死亡的眼睛。薩特與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館里的愛情故事向我們詮釋著與眾不同的愛情關系。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野蠻行徑的批判及故居里中國家具的擺設讓我們看到他對傳承人類共同文化財富的意識及他的中國情結。歌德之所以能成為全才式的人物,全在于老歌德“興趣教育法”的教育觀念。倘若在中國能徹底運用這一教育思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尼采的瘋,讓我們看到上帝也是會嫉妒天才的。維也納的弗洛伊德故居之行讓我們對真實與夢發出疑問——我究竟在現實還是在夢中?古羅馬斗獸場里關于欲望、享樂、奢侈的深刻批判讓世界上一切民族都該反思“娛樂可以致死”!西斯廷教堂里的壁畫讓人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與人的潛能。元旦時的那次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之行讓我們認識了那位既愛上帝也愛女人的斯威夫特,正如作者文中的那句“一個好的修士,應該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信仰和欲望”。
本書最后一頁以“喬伊斯不回來,無論如何,我是決計要走的了”結尾,著實有一種自然天成之感。作者在近距離地接近這些大師們的同時,也使讀者對一個文化他者的形象——歐羅巴文明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另外,該書的設計也頗有特色。書的封面結合了中西的兩大特色,將中西的古文化融合起來。其次,許多文章以一種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其中的圖片也是作者游歷時親自拍攝的作品,不僅體現一種強烈的現場感,也可以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
閻偉教授簡介
閻偉(1969.7— ),男,湖北鄂州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英國倫敦大學訪問學者。湖北省文藝學學會理事。主講“外國文學”、“西方文論”、“影視文化批評”等課程,教學規范嚴謹,形式風趣幽默,效果反映良好。多次榮獲優秀教學獎一等獎,連續6年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2012、2013年連續兩年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獎。
近五年來出版著述4部,發表論文30余篇。
專著代表作有,《一個人的歐洲》(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薩特的敘事之旅——從倫理敘事到意識形態敘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論文代表作有,《人格三元結構、生性和文學場——1942年蕭軍的文學處境分析》(《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2期)、《薩特后期的意識形態敘事》(《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等。
近期獨立主持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薩特的大眾傳播思想和媒體實踐文學研究”(項目編號為15BWW004)一項,完成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介入語境中的文學生產及其敘事走向——二戰時期中西方作家轉型現象的比較研究”( 13d127)一項,參與并完成各類課題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