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環(原全國政協主席、政治局常委):繼往開來一大家
鳩山由紀夫(日本前首相):一代宗師
饒宗頤(國學大師):
如琢先生繪畫藝術之我見
文以氣為主,畫亦同然。阮籍使氣以為詩。莊生云:伏羲得之以襲氣母,固氣者,筆之母也。缶翁籍石鼓之力以蓄其氣,崔君承苦禪先生筆墨益加開拓,尤能力以舉之,氣以馭之,此其所以為畫壇英絕領袖也。愚弟饒選堂謹題乙酉秋日。
馮遠:(著名畫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賞崔如琢指墨新作
這是我近年來新看到的崔如琢先生的指墨作品,這些年來崔如琢先生一直從事于傳統藝術的研究和現代筆墨結構的探討。在當代像他這個年齡的一批畫家中間既有比較扎實的功力,同時始終在研究筆墨的現代的形勢解構這方面,應該說他是下了很大的精力和功夫,這次看到的這批指墨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技法和筆墨的形勢方面努力在拓開一種表現的方式。能從作品中看得出他是指、掌并用,而且他采用了紙的纖維和面料的皮質效果使得畫面從原來的指墨適合畫一些小幅的作品,今天能看到八尺大幅作品。而且整個畫面的結構、章法、布局和氣勢酣暢淋漓,非常有特色。
劉大為:(劉大為:著名畫家、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
指墨創作藝術特色鮮明
崔先生多年來深入傳統書畫,在長期的實踐中,山水、花鳥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近年來在指墨領域的探索,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既有指墨百開冊頁,也有六十米《指墨江山》長卷。繼二高、潘天壽之后,崔先生的指墨創作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具有非常突出的藝術成就。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
汲古出新
崔如琢先生是大寫意國畫家,書風承襲碑派書家鄭誦先,繪畫則師從花鳥畫大家李苦禪。崔先生善于從古今名家中汲取營養。他曾經潛心研究過董源、巨然,尤其喜愛“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和王蒙、“清四僧”中的漸江與石濤以及近代名家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他極富收藏又精于鑒賞,這也成就了他的繪畫,使得他能博采眾長,他的藝術修養有了很深的積淀。
崔如琢先生已過花甲之年,但他的閱歷卻遠遠超過了這一年齡段中的許多畫家。八十年代初,他離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去了美國,曾在紐約杜威大學擔任藝術系教授,也擔任過紐約中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在紐約華人的主流社會中非常有影響。
近年來,崔如琢先生繪畫創作的題材更加廣泛,尤其大寫意的花鳥畫和山水畫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十分注重傳統的筆墨意趣,強調中國畫的意境。他的大寫意荷花,有青藤、石濤的筆意,有李苦禪、潘天壽的精神,但風格上完全有他自己的面貌,他的山水畫同樣借鑒了古往今來許多大家的東西,卻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新穎而不失法度。
呂章申:(國家博物館館長)
指墨藝術辟出新境
崔如琢的指墨藝術以古開今,辟出新境。其指掌揮灑的勁爽與水墨淋漓的韻致,既大氣磅礴,又細處可見。奔放灑脫且神情兼備。正如石濤所言之“精神燦爛出于紙上”。溯而觀之,高其佩的指墨人物多,花鳥少,潘天壽的指墨尤長于花鳥而山水較少。而崔如琢先生的指墨山水,于今獨領風騷,真力彌漫,氣勢撼人,雪景山水尤為引人矚目,將北國風光描繪得美輪美奐,境界高潔奇雅。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
崔如琢繪畫氣象宏觀
崔如琢先生的繪畫應當來說氣象是宏觀的,特別是我們看到他掛在人民大會堂的巨制《荷風盛世》,氣象非常之大。他的指墨繪畫也是咫尺千里。我在歐洲荷蘭的博物館里曾經看到高其佩的指墨畫,非常小,大概只有一平方尺,我看到很激動,用手指頭能畫出那么大的一個氣象出來。我們從崔先生的繪畫當中可以感覺到一種心境。他的很多作品都畫了船,畫了古人乘船浮于江河,這體現了他對水的情感,特別是文人的一種心境。這個水是很寧靜的,可以體現崔先生他對文化的一種情懷。水也是動蕩的,也可以感覺到崔先生他的一種心境。
邵大箴:(著名美術理論家)
藝術市場上取得的成功和他的藝術成就是對應的
我覺得崔如琢先生不僅在指墨藝術上有發展,他的藝術市場也很有成就。在藝術市場上有成就的不能一概而論。說凡是在市場上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是藝術成就很高的,那不一定。但凡是在藝術市場上有成就的藝術家必然有他的道理,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他有他的道理。我參觀過他的美術展,看過他家里面的很多收藏。他如此重視藝術收藏,如此重視傳統藝術的研究,如此關注當代水墨畫的發展。他在藝術市場上取得的成功和他的藝術成就應該是相對應的,是不矛盾的。就是說他有他的實力,有他雄厚的、全面的藝術修養作為基礎。
梅墨生:(著名美術理論家)
崔先生的畫意氣風發
崔先生的畫,我覺得主要是有一股氣,這股氣很盛,很壯。由于有氣,所以他的畫有一種氣魄、氣勢,來打動人。中國畫很講究“逸氣”,因為有逸氣,才有氣韻生動,才有氣勢磅礴。所以說,大氣是其藝術風格里的主要特征。這股氣主要來源于他的閱歷、見識和財富,因為這股很壯的氣,他的畫里才有暢快淋漓、奔放灑脫的精神。
中國畫在本質上畫的就是精氣神,如果沒有精氣神,就不會有中國的寫意畫,這與工筆畫有所不同。崔先生的畫最可看的就是這種意氣風發的狀態和特征。崔先生的畫,在當代中國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廣泛,他多年來對中國古畫的鑒藏和研習,形成了他以傳統中國畫為主脈的藝術道路,他既不是走中西結合的道路,也不是走抽象或創新的道路。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萬青力:(香港大學藝術學系教授、美術史學家)
以意寫型,大巧若拙
如琢的畫屬意筆,不同于工整細筆;以意寫型,不在寫真或細節;書法上屬碑派傳統,兼擅章草筆意入畫。他的畫重骨法用筆,這是他的畫作之主要特徽之一。如琢其人其畫璞玉無華,經傳統文化之琢磨,已見璀璨之光彩。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為如琢所信守所追求。而于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成就時的年紀相比,如琢尚有漫長的路可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大家往往要經過長時期的磨練,近似長途賽跑,跑到終點并非易事,跑到前幾名更難。這是因為中國畫所需學養、閱歷(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技巧都要靠長年的日積月累,絕無可能一蹴而就。如琢恪守所信,鍥而不舍,其結果當是‘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