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某種意義上說,形成作品美感的所謂“氣”,實即藝術創造主體的“內宇宙”,是畫家自身那種沛然莫可御之的生命元氣。
2、中國繪畫的民族性本身就包含著藝術的世界性,傳統繪畫理論與創作仍然是我們當代藝術的立足之本,更是我們隊人類的巨大貢獻。
3、“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而“道”則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
4、中國畫之美,在于講究用線,所謂“線”,實乃對世界的一種抽象繪畫。
5、中國繪畫以“氣”為宗,生氣、清氣、神氣、靈氣、逸氣——而“氣”的生發全在一個“寫”字:一個“寫”字,跡化出萬種風神。
6、作為一個優秀的畫家,必須深刻洞悉中國藝術的底蘊——中國文化(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等等),否則,只能“正于技”,而不能“近乎道”。
7、就文化心理結構和心理定勢而論,每一個有著傳統文化背景的畫家,都必然攜有“根文化”的“遺傳密碼”,對各種原型主題與意像,有著巨大的文化認同力。
8、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異成分,也在此“轉化”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彰顯,并永葆其文化的認同及連續性,這正是中國畫“走向世界”的堅實根基。
9、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出新意于法度中”:也就是說,是以他那“倏作變相”的形式感來感受“萬卷書”“萬里路”的;或者說,在具體“讀”與“行”的過程中,“破萬卷”與“行萬里”的量的積累,只有轉化為靈奇百變的“極工”的筆墨技巧才有意義。
10、水墨之舞,實為一種極其復雜的靈智活動,不可望之常人。茍能學問,自足為人;若乏天分,不必強為。
11、今人但知古人筆墨中有心血在,不知心血亦不易有;平素不曾將心鋒用破,哪得瀝出血來。
12、東西方對繪畫精神的不同追求,其實反映人類精神的兩大取向——內斂與外張。中國繪畫通過統覺、聯覺趨向內省感悟,西方藝術則強調理性分析以實現認知。
13、從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看,具有模糊性、意會性、融渾性諸特征,它不是理智的、邏輯的、實證的、分析的、科學的,而是情感的、直覺的、整合的、超驗的、潛科學的。
14、藝術是一種心靈層面的對話,不僅與國人、今人對話,而且與洋人、后人對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走向世界”“全球意識”。
15、藝術注重感性形式,如果一味注重理念或神秘經驗,超越具體形式去追求某種抽象意識,只會造成自我異化。
16、為藝之道不可欺人,一經識破,身價全失。
17、藝術家必具一種超逾常人的至性真情,若癡若狂。
18、藝術家必須有一種超塵絕俗的傲岸人格:“強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字往往誤卻許多頗有才華者的一生。
19、為藝者當變化氣質,欲變化氣質,必先存養至虛之心;惟能至虛,故能容得天地之物,何患氣質不變。
20、人不能脫離社會與歷史:設若與此脫離,一味將自己幽閉在象牙塔里,是畫不出大境界的。
21、所謂大師,其重要標志之一,就在于他能夠提供一種變故出新、以新馭古的垂昭后世的藝術范式,并通過系統化的文本建構來完成個體心靈的偉大塑造。
22、對于一個畫家來說,從意存筆先至筆為我用,心手雙暢,略無滯礙,這確實是一大難關,必須下狠心過關,不然的話,便如石濤所說,“若無斬關之手,又何敢拈弄,圖苦勞耳”。
23、一個畫家要想真正有所建樹,必須不斷地從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
24、一個真正的畫家,必須時時注重“以心觀物”,注重藝術品生成時的微妙體悟和靈性生發,如是方能:“生氣遠出”。
25、為藝之病有三:一為薄,一為俗,一為熟。去薄在于固其根本,去俗在摒除習氣,去熟在襲故彌新。
26、為藝者,若有名利之念盤繞于心,則藝事必難有進境。唯有諸萬有,方能包藏萬有。
27、學古者,須有一種渾渾穆穆的真氣,使其融化眾有,別具自家面目方佳。是氣也,不必大人皆同,當隨其性而出。
28、臨仿一道,大非易事,形似者,神或不全;神具者,形多未肖;至若筆墨靈奇,形神具似,則非具大慧根大功力者不辦。
29、學畫者必須重視書法,書法不過關,畫畫這一關也過不了。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書法成就往往決定其繪畫的成就。
30、畫家的任務并不是要逼真地描摹自然,而是要像德國詩人歌德所說的那樣,將自然 集結在“較高的意旨”之下。
31、當情感成為想象的動力時,畫家的想象往往會偏離物象的原貌而進行某種變形的處理;正式這種“變形”,將畫家情感的強烈程度藝術地再現出來。變形者,乃“離形得似”之手段也。
32、對于初學畫的人來說,由于精神和時間都很有限,首先要“精于一”。如果什么都學,就等于什么都不學;什么都想去掌握,就等于蜻蜓點水。初學者一定要先確立主導思想和主攻方向。
33、“耐得寂寞”之“耐”字實在要不得。因“寂寞”之于心存夢想的為藝者,乃常境也;既為常境,何“耐”之有?
34、“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要學大家的創作風格和藝術追求,這是“神”;如果只在“形”上臨來臨去,達到“似”就滿足了,這就很難再有什么出息了。
35、作畫時,務必注意虛實相間,剛柔并用,該果斷時如電火行空,該周密時如水銀瀉地。
36、筆墨酣暢淋漓,往往是心性率真豁達的外顯。作大畫務在目無全牛,手放得開,筆收得住,繁雜處以簡馭之,空而不空,實而不實,便為掛鉤。
37、傳統的核心是什么?傳統的核心是發展!不發展就沒有生命力。
38、藝術要結合自己的個性氣質,從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出發,根據具體的創作對象,從傳統的筆墨中“打出來”,最終形成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繪畫語言。
39、搞藝術,貴就貴在大膽,不落前人巢臼,要師古而不泥古,下筆要“我行我法,毀譽由他!”
40、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其后果是相當可怕的。不認同民族文化焉能自信?不自信何談創造?有鑒于此,我們必須正本清源,堅守傳統。
41、不管民族強大與否,都必須弘揚自己的主流文、主流藝術。因為這是一個民族的自尊。
42、藝術固以獨創為貴,但為何又要取法于古?這貌似矛盾,其實并不難解。所謂獨創者,所指并非初學者:倘若學力不到,功侯不深,前賢之巨制宏規,視而不見,心昧六法之旨,手乖揮運之方,而妄圖另起爐灶,并以獨創自詡,豈非自欺欺人?故獨創云云,實就為藝者之終極目標而言:取法于古,乃就初學者而言。
43、藝術家不能以清貧為樂,要以“清貴”為樂。
44、一個優秀的畫家所看重的必定是作品恒久的文化價值,他們畫自己內心想畫的東西,絕不會在意其作品的商業價值。可作品一旦完成,則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以維護自己的藝術尊嚴與經濟利益,這與所謂的商業炒作完全是兩碼事。
45、藝術越有個性,民族性才越鮮明,這個世界才越可愛。
46、真畫與贗品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靈魂的有無和心態的互異。前者是“興奮的”、筆筆生發的;后者是凝滯的、處處拘謹的,這是外表逼真掩飾不住的。
47、真正有出息的畫家,是用自己的藝術創造市場,而不是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48、在市場經濟主體下,許多藝術家都開始由以藝術為中心轉為以金錢為中心,業內普遍流傳著“畫畫等于畫錢”的言論,在此實際情況下,出現爭論,出現危機是件好事,一味市場是最公平的,它會向創作力正在退化的藝術家敲響警鐘。
49、一個畫家,如果只是埋頭畫自己的畫,缺乏收藏和鑒賞意識,結果就會越畫越差。并非他們缺乏智慧,而是輸在不善取法,無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