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開幕時間:2016年10月29日(星期六)上午10時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27日至11月6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一層1/8/9號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
承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信息中心、北京風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藝術家簡介

楊曉陽近影
楊曉陽,1958年出生于陜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83年畢業,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2009年調任中國國家畫院。
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國家三五人才一級,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高教名師。
展覽介紹
絲綢之路是2000年以來貫穿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交流的“神秘之路”,在中國歷史上,對于和西方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楊曉陽在1985年曾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到達新疆,歷時4個月,做了大量的考察、寫生和記錄工作,感受絲路沿途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之后,他多年對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和沿途達到羅馬其間的多國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寫生和體驗,創作了大量的表現絲綢之路風情、歷史和人文內容的作品,內容豐富。他的繪畫技法從對中國傳統的繼承,到中西結合,從寫實到寫意,做了大量探索。
本次展覽分速寫/寫生、主題創作、重彩繪畫、水墨寫意四大部分,展現了他嚴肅、認真的探索精神,堅實全面的繪畫功夫,以及寫意水墨的逐步提升,是對絲綢之路文化精神的多角度闡釋。恰逢“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實施,這個展覽表現出的前瞻性將給我們以啟示。
【速寫/寫生】
寫生,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養藝術家面對現實和把握現實的能力,因而成為檢驗和鍛煉藝術家造型能力與現實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說,寫生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藝術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為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速寫式寫生成為檢驗一個藝術家造型能力和對生活的敏感性的試金石,在迅疾而簡練的線條中展現出藝術家對解剖、透視、構圖、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寫生本身也是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出藝術家的思考和個性。應該注意的是,盡管寫生這個概念來自西方,但在幾十年的實踐中已經融匯了中西兩種寫生的概念與方法,特別是在中國畫的寫生中,這種融匯顯得更為突出。由此觀察,楊曉陽的寫生就是這種融匯的結果。楊曉陽繼承了其老師劉文西堅實的造型和把握大場面的能力,非常重視到生活中去獲取創作的靈感。他在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寫生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練就了堅實的基本功,這也使他獲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場景的復雜畫面的手段。他的速寫寫生注重對對象的整體感受的表達,但同時又注意細節的豐富性。特別是他不僅形成善于構建畫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樸實、生動、完整的速寫風格。這為其水墨寫意畫奠定了基礎,且已形成獨立的藝術作品。





【主題創作】
主題性創作是對藝術家造型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的最終的綜合性檢驗,并且通過這種創作,我們得以一窺藝術家的審美取向和精神世界。
豐厚的生活積累和扎實的基本功在楊曉陽的主題性創作中完整地體現出來。他的早期創作將堅實的造型和形體塑造與中國傳統的筆墨相結合,顯示出對二十世紀以來中西融合趨向的深刻領悟與完整把握。這些作品在對題材的處理上不僅強調生活的鮮活性和生動性,而且體現出對生活意義的提煉與闡釋。同時他又把這種生活之美置于歷史的維度之中,從而使其作品在主題闡釋和風格上都具有了深度。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語言上的繁復性和深度刻劃,還是近二十年來日趨簡潔化和寫意化,楊曉陽的主題性創作都表現出在充分發揮形式語言作用的同時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題內涵、強調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從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語言形式與不同題材之間的統一與和諧。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而這種對章法布局的重視又帶來其作品結構上的嚴謹和清晰。所以其主體性創作的作品不僅將理性與感性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強的研究性。
【重彩繪畫】
與黑白的水墨相比,色彩往往展現出一個藝術家的浪漫情懷,而且色彩語言本身不僅是藝術家進行藝術表達的重要手段,其中也蘊含了藝術家的思想與觀念。
縱觀楊曉陽的重彩作品,大致有三種類型:學習傳統的青綠重彩、融匯中西的現代重彩和借鑒壁畫因素的寫意型重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楊曉陽就開始關注色彩語言及其表現力問題,并在一系列大型作品中進行了探索。這些以中國傳統青綠為主的早期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其清雅、高古的格調,而進入九十年代之后卻又幾乎同時開拓出中西融合型和重彩寫意型兩個方向。其中西融合型作品在中國傳統色彩用法基礎上融入了西畫的色彩原理,通過借鑒西畫色彩的科學性與光感而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與視覺表現,并在中西藝術的交融、轉換、對比之間,和不同時空的交錯之中,構建起一種場面宏大、色彩瑰麗的藝術空間。而其寫意型作品則把色彩作為一種意境的烘托,并把線描的塑造作用亦融入這種意境之中,從而使人形成蒼莽、遙遠的歷史想象。實際上,這三個方面在時間上并無截然的分割,而是相互交錯。這不僅表現出其在中國畫色彩方面的廣泛研究興趣,而且也表明了其綜合的修養以及開闊的國際視野、歷史意識和多種材料手段的自由運用。
【水墨寫意】
一個成熟的藝術家一定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即他對世界和客觀事物的認識與其表達必然是一致的。我們在近年楊曉陽的速寫中已經看出了他的個人風格的取向,而這種風格直接反映到了他的水墨畫作品之中。
大約從2000年開始,楊曉陽開始著重致力于寫意水墨畫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寫為其水墨畫實踐奠定了風格上的基礎。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趨簡潔、概括,甚至呈現出幾何化、程式化趨向,這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從復雜、絢爛走向簡括、平淡的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志。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畫不僅在造型上進行了大跨度的變形,而且在構圖上具有了平面構成的意味。這種表達方式看似吸收了現代藝術的因素,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造型方式的現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銅器、漢畫像石和諸如西北栓馬樁這樣的民間藝術等方面。更讓我們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國傳統造型法則吸收現代藝術形式語言的同時,他的水墨畫仍然遵循了傳統中國畫以書入畫的原則,將書法用筆揉入線條之中,使之畫面更具變化和韻味。特別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筆法不僅增加了線條的厚重和力度,也與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這些都體現了他題材模糊化、主題多義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維化、用筆書法化的藝術追求。楊曉陽也因此而在當代水墨藝術家中獨樹一幟。他清晰的四個段落表現出一種不斷超越自己的藝術家的軌跡,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