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下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行行復行行——方增先人物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展期為2010年10月10日至10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中紀委駐文化部紀檢組組長李洪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錢小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中國文聯書副主席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美協副主席王明明、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等出席了開幕式。
此次展覽共展出方增先創作生涯各個階段的代表性水墨、素描、速寫作品200余件,是繼2007年在上海美術館、2009年在浙江省美術館成功舉辦其大型人物畫展之后又一重要的、回顧性的個人展覽,是迄今為止對方增先藝術最為全面而深入的一次回顧和展示。
方增先,中國畫壇具有廣泛影響的“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和推動者,二十世紀后半葉現實主義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卓有成效的水墨人物畫實踐在中國畫現代化改革的進程中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個案,方增先身上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家為適應新的時代需要不斷地求變革、圖創新、不懈探索的藝術實踐歷程。
“行行復行行”形象地表達了方增先先生一生不斷探索追尋的精神。方增先將自己比作苦行僧,說自己一生都在忙碌思考,每一個階段的作品都各不相同,也正是體現了他不同時期思考的問題不同,即使多年過去了,現在回過頭來看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清晰地回憶起當時所思考的問題。
此次展覽中唯一一幅書法作品,方增先認為,書法對于繪畫起輔助作用,練就書法對于提高繪畫水平有好的作用,有助于對線條的把握,但是要在傳統書法中找要表達的內容,不能照搬,這很重要。
年近80歲高齡的方增先,還在努力探索,追尋藝術上的突破,近年創作的兩幅巨作:《祭天二》(1729×191cm)和《曬佛節》》(954×227cm)更是引起業界的關注,方增先再次站在一個新的起點。藝術評論家梁江先生將方增先的藝術概括為:從結構性筆墨到后期的意象綜合筆墨。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徐悲鴻、蔣兆和等前輩將西方寫實手法和中國水墨語言進行融合的實踐之后,方增先又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的筆墨融入了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令其作品從形式到內蘊均具有了一種濃厚的中國韻味和時代生機,《粒粒皆辛苦》、《說紅書》等作品,以新穎的現實主題和鮮明的時代風格成為新中國人物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改革開放以來,在中西文化藝術碰撞交匯的背景下,中國寫實人物畫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方增先勇于創新,既向西方現代藝術汲取靈感,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形式特點做研究,將文人畫的筆墨特性、審美意趣反復琢磨、研究,創作出《帳棚里的笑聲》、《母親》等一大批反映藏民淳樸生活的精彩之作以及《蘇東坡》等充滿人文情懷的優秀古裝人物畫。其中《母親》更是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從《母親》開始,標志著方增先已走出“浙派”風格,進入了一個藝術表達上更為自由開放的境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他更是將自己獨特的積墨法繪畫語言運用在人物畫創作上,畫出了《家鄉板凳龍》、《昆侖月色》、《祭天》、《曬佛節》等一大批風格雄渾壯闊、筆墨自由綜合的水墨人物畫杰作。
老人和孩子是兩個世界,此幅畫表達了兩代人之間的一種對比,表現了生命與命運之間的跨越。孩子很安靜、稚嫩,老人則充滿滄桑感,通過孩子來對比,生活的痕跡,尤其是早年生活的苦難,在老人身上表現得更強烈。
作為浙派人物畫的重要奠基人和主要實踐者之一,方增先成功地承擔起振興新中國人物畫的歷史使命。他和他的同道們所創造的那套相對系統、行之有效的浙派人物畫教學體系對中國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學生,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先生也談到,方增先先生的教學體系對中國美院人物畫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個展覽的意義將不止于對方增先藝術歷程的梳理和呈現,更為重要的是,它彰顯出方增先藝術鮮明的思想性、創新性、精神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