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交所官網公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郵幣卡之家情報站。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前言
一個健康成熟的市場需要一套完整健全的退市機制,對于郵市中的“不死鳥”進行清除,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資本市場的新陳代謝和優勝劣汰,保證市場長久的生命力。這樣的道理放在股市中皆是如此,在郵市里也曾被投資者和業內人士多次提及。
看點
01
多家交易所實行藏品退市
但是在郵幣卡行業高速發展的那段時間里,似乎多數交易所并不以為然,然而隨著2017年清理整頓工作的推進,在監管的高壓下各個交易所為了趨利避害規避政策風險,交易所藏品的退市浪潮一波一波開始掀起。
今日,又有一家文交所——吉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吉林文交所”)于官網發布了《關于全部藏品退市的說明》公告。公告中稱,“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及本中心交易規則,本中心對符合退市規則的交易藏品分別發布了退市公告,最后一批藏品將于今日(2017年4月17日)結束后停止交易。”至此,吉林文交所全部藏品退市完畢,從明日起全部退市藏品將停止交易,投資者賬戶資金可以通過客戶端出金,而投資者的持倉藏品可申請提貨。
至于退市藏品停止流通交易后,吉林文交所下一步將做如何打算,郵幣卡之家也就此問題咨詢了吉林文交所的相關負責人。對方回應稱,距離清理整頓材料的上報截止時間6.30還有兩個多月,交易所還能不能繼續做藏品,交易模式是否會改革,今后的路該如何走,目前交易所給不出明確答復,最終將以吉林省政府公布的具體整頓指導意見為準。
看點
02
退市熱潮的興起
許多業內人士總結,郵幣卡行業這一股退市熱潮的涌動均源于清理整頓“回頭看”工作的開展。3月16日,清整聯辦〔2017〕下發的31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要求交易場所限制違規業務增量,在五停止(停止開新戶、停止開新倉、停止上市新品種、停止增會員、停止業務宣傳)基礎上,限期采取措施逐步壓縮存量、化解風險。交易場所應每日報告客戶數量、交易額、交易品種及整改等情況。”
文件中對于交易所近期整改重點做出了明確要求,并提到在“五停止”的基礎上,限期采取措施逐步壓縮存量,化解風險。如此一來藏品退市便有理有據,成為一項有法可依的下架理由。然而結合近期進行藏品退市工作的交易所情況來看,對于退市藏品的處理無非就兩種措施:一是部分交易所承諾投資者將會讓退市藏品重新啟動掛牌交易來維護投資者利益;二是強制投資者將退市藏品進行提貨交易。
這兩種看似合理的退市制度確實讓投資者的資金和藏品得到了應有的處理,但實際上細細想來,啟動重新掛牌的措施似乎在當前形勢下難以兌現或者可謂遙遙無期,其次藏品強制退市提貨對于一部分投資者來說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反而淪為了政策下的接盤俠。
看點
03
監管淪為“擋箭牌”
事實上,一旦交易所面對不能輕易處理的監管問題就選擇退市,這種“退出式”的自我保護勢必會嚴重侵害投資者權益。郵幣卡行業自誕生以來已經歷了不少個年頭,然而針對退市的法規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退市機制尚待完善的郵幣卡市場里,這種為了迎合監管或以監管為由的退市措施,無疑對于投資者來說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舉措。
退市制度和準入制度相對應,是想實現優勝劣汰機制的重要制度基礎。在這場清理整頓危機中,交易所已然將監管目的引向了錯誤方向。面對眾多的郵幣卡客訴案件,清理整頓的目的實際上市為了凈化市場環境,保持市場的透明度,使市場處在公平公正的狀態中。而在現實情況中監管卻淪為了交易所“擋箭牌”。
有業內專家指出,在退市的諸多受益方中,唯一缺席的就是普通投資者,當他們拿著高價買入而退市的商品,在當前動輒全封閉、半封閉、名義敞開實際封閉、托管必須原封、原包、甚至原箱的情況,散戶除了拋向實物市場有什么方式救贖?退市并不是長久之計,交易所要想發展,還是要在重新盤活死票以及風控上下功夫。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郵幣卡之家情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