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下午3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版畫專業研究生畢業展“圖式與營造”在798藝術區第零空間開幕,本次展覽由清華美院繪畫系副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中言擔任策展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繪畫系主任鄭藝擔任學術主持,藝術總監柳光蘇,出品人第零空間主人王海英。參展藝術家有王美琪、孫天龍、連培偉、周駿雅。此外,展覽開幕式到處的嘉賓還有:清華美院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臨,繪畫系黨支部書記、副系主任周愛民,繪畫系教授、博導陳輝,繪畫系國畫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導韓敬偉,繪畫系副教授、碩導曲欣,雕塑系教授杜宏宇,繪畫系教師閆輝,繪畫系教師付斌,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將,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教師張叢云,文奇首藝CEO王覓,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美育中心副主任張大北,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書記、教授、博導李越,雕塑家,創意總監陳寶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是幾位畢業生在清華大學學習的一個階段式總結,勤懇多年的藝術之路以此在學校之外的798藝術區舉行展覽使他們感慨萬千,藝術家王美琪就表示,“很高興和同學們一起在798舉辦我們的畢業展覽,我們大家一起度過了難忘的讀書生涯,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回憶。感謝導師文中言老師的諄諄教導和耐心的啟發,引領我走上藝術之路,希望以本次展覽為節點,大家在藝術道路上都能一往無前。”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在此次展覽中,王美琪的畢業創作是黑白木刻組畫《社會--依存關系》,他表示“用生物行為來表現人類社會的依存關系,體現的是一種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攻守轉換的價值觀念,無可奈何的生存狀態,源于生活,再現生活。”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家孫天龍展出了他的《隱者的視線》組畫,對自己的創作孫天龍有著獨特的思考,“我一直認為繪畫的創作不能隨心所欲,依我個人的創作角度講,一個題材或是構圖在開始之前一定經過反復的篩選與對比。猶如選擇強迫癥一般非要找到一個對的觀察點或是視角,一個滿意的場景,滿意的光照度,滿意的色溫和滿意的灰色系對比,把種種這些融合在一起。然后,按下心里的快門,試圖在繪畫作品的創作中呈現。古斯基一直是我偏愛的攝影師,我也一直深信一個藝術家的視角就代表了他的藝術。我想在繪畫中反復挑戰的不僅僅是反復折射而近乎消融的室內光線,而更想用繪畫中的‘潤’去沖淡攝影里溫和的眩目。攝影器的極限在一天天進步也一天天的更為冷酷,反觀倪瓚的一河兩岸,卻在冷酷中遇見溫潤,我想大也可以用繪畫的溫度去調和我們每天所處在的數碼圖像的環境,用版畫手工紙和融水顏料的美妙反應去對抗顏色在計算機中的運算法則,創作便輕松的離開了心里快門咔嚓下的圖像,變的不那么生硬了,視線和在我選擇圖像的傾斜線中交叉,光線成為控制顏色的調節器,在光影反復折射的室內通道里依存著。通道本身就是通道,是在我往返于燕郊畫室和清華園的最后一班地鐵里低頭抬頭就會依偎著的圖像,但創作不是圖解生活,心底的感動一版一版都印在紙上。”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外,藝術家周駿雅的畢業創作以太湖石為原始出發點,她提到“太湖石在詩中被描寫成厥狀怪且丑,是一種以奇以怪著稱的畸形審美,石頭代表生命,代表反理性、顛覆常理的觀念,他由自然雕琢,完全脫離人力,內蘊野性的靈氣。畫者生在石頭城,或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或許是一種巧合,便不自覺地以石頭為表達的象征物。鮮有能窺萬物規律之人,窺之控之更為難事,時間約束了肉體的自由,打散重新再造便以循環,一如石頭組成萬物,萬物歸于塵土。階級性從未從視野中消失,正因為階級性又構成運作的社會乃至自然。桀驁不馴的石頭與人的階級性并置一起,尤為有趣。以民俗中的泥塑,石雕,木雕等組成石塊放置在一種虛造的空間里,意在表現個人對社會構成、人性復雜現象的思索和理解,也飽含對民間娛樂文化的欽佩。”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