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予縱觀歷代大師之作無不是“以神寫形”,而得“妙趣”。
今觀潘永之畫“神形趣”三者得而新意無窮。潘永少年隨父學畫后拜老畫家王蒙;清代石濤、石溪、八大等彼有心得。石濤、石溪二家在清初畫壇獨樹大旗各有千秋,石溪深厚華潤筆沉墨穩,石濤則變化萬千自然高古,潘永正是二家為起點錘煉自己的筆墨,七十年代末對石濤更是細必研究,如醉如癡。那時故宮博物院每年春、秋二季,都有院藏真跡展覽,春季為歷代,秋季為明清,潘永則每星期必去二三次觀摹臨寫全身心投入到傳統繪畫浩瀚的海洋之中。后由周吉先生引見得益于李可染先生指點,由臨摹傳統變為寫實多年的寫生,他走遍了江南塞北,深山僻鄉,幾度黃山,觀云海,聽松濤令眼界大開。登匡廬,游漓江使之心存高遠,華山的絕險、大漠的風沙、天山的白雪、黃士高原淳樸的民風,使他“心性大動”已過“天命”之年的潘永對山水畫有了新的理解與感悟形成沉穩而厚重的藝術風格。潘永的山水重內涵,不求表面的浮華和燥動,而求內在的和諧和統一他集大自然之氣于胸,以畫家對大自然造化特有的敏悟和博大的情懷來表現大山的雄渾與深邃的境界,潘永山水由“入境變為化境”,極為耐看使觀賞者身臨其境如在山中。
大自然是奧妙無窮的,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心賞和想往是永恒的,正如劉勰所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為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這段話所說的是大自然雖博大寬廣造化深藏,但人心是自然的主體。對畫家而言,既要做有心人,還要做有言人。潘永山水所求的就是使大自然獲得人文之精魂,潘永山水構圖嚴謹,寸紙寸金,打破傳統的三遠法注重畫面的整體感、重量感、留白不多,則處處空靈,把山石云水樹用復雜的技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重墨處層層積染,使之蒼渾深厚,淡墨處郁郁蔥蔥趣味橫生,做到黑而不板,淡而不薄,濃淡相映自然天成。
畫家風格的形成絕非易事,并非憑空想象、空穴來風。而是靠自身的修煉,境界高畫脫谷,學識庸則畫亦平,潘永作畫生學問修養,少年時喜讀史書及古典文學,習書法、精篆刻、做人灑脫而自然,國畫大師陳大羽先生曾題寫“高潔”二字譽與贊揚,并題寫“堂號”為“鳴石居”以示勉勵,深厚的文化底蘊高超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功力,使潘永山水畫日益完美而趨于成熟。(作者:阿萬提 系廣州大學美術系教授)
潘永藝術簡歷:
潘永,1955年出生于北京,幼承家學少年時隨父習畫后拜老畫家周吉、李可染、陳大羽、王文芳等先生為師。1983年藝專畢業,1988年北京畫院研究生班畢業,現任教育學院美術系教授、中國詩書畫研究院高級畫師、中國國畫協會會員、世界華人美術家協會會員。其畫風雄渾深厚、蒼勁自然為同時代畫家中的佼佼者。曾多次舉辦畫展,中央、北京等電視臺及各大報刊多次報導和專訪。其作品被首都博物館、當代美術館及海內外收藏家多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