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下午3點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金酸莓獎啟動會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召開。此次活動是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及旗下的《藝術時代》雜志社主辦,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建筑中心、東方視覺網協辦。
介入社會人情、市場等因素,當下的藝術批評呈現了一種平庸化、程序化、江湖化的趨勢,而作為批評核心因素的“真誠”“責任”“獨立”正日趨減少。由此也導致了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界缺乏相對客觀、專業的藝術作品評判標準——“真藝術”“偽藝術”難以區分,“好藝術”“差藝術”無法評判。2009年末創立的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金酸莓獎”,是由眾多當下活躍于藝術批評界的青年藝術批評家們聯合發起、參與、擔當評委的獎項。
“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金酸梅獎”的設立,是針對每年中國當代藝術圈年呈現的藝術作品進行較為全面的樹立與篩選,對其中的成果與新穎的動向予以展示,同時也能將普遍存在的問題加以總結與歸納。獎項的評選是針對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實踐活動,不關乎藝術家好壞的點評,在去年評選中即出現了藝術家同時獲得“金酸莓”“金棕櫚”提獎的情況:隋建國的《運動的張力》被提名為“金棕櫚”,而他的《長沙的沙》則被提名為“金酸莓”。
為了保證獎項的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杜絕人情、江湖、暗箱操作,評獎將采用實名制,進行實名票選與點評,評獎的流程亦將通過媒體予以公布。批評家門通過自己判斷提出兩個獎項提名作品后,再通過會議與討論,從一年發生的中國作品中評選出最好與最差的十件作品。
通過這個獎項的推出,我們也期望希望能夠為建立中國當代藝術良性批判機制提供微薄之力;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年輕批評家之間的交流與研討;促使中國當代藝術在未來的發展能更為鮮活與健康。當然,由于視野、認知的影響,而造成的某中偏差不可能絕對避免,評選結果也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檢驗。但我們會盡自身的努力,使得評選結果有益于公眾對于藝術判斷力的提升。
作為“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金酸梅獎”正式開啟的活動,此次在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建筑中心召開的啟動會,將邀請部分評獎嘉賓、藝術家、以及媒體參與。此次活動,將會對2009年的“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金酸梅獎”做一次全面的回顧,以及就當下的當代藝術界藝術批評與今年的評獎做一些討論與展望。對于整個活動的提名、評選、頒獎過程,我們將會以文字與影像、圖片的形式在網絡媒體上持續呈現,希望社會各界的朋友予以關注支持與參與。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金酸梅獎”正式評獎活動時間為2011年2月12日,頒獎則為2月14日。
總策劃:肖歌
以下附上參與此次評判的批評家名單(以姓氏拼音順序):
鮑棟、崔燦燦、杜曦云、段君、付曉東、杭春曉、何桂彥、藍慶偉、李笑男、劉淳風、劉禮賓、魯明軍、盧迎華、盧緩、皮力、蒲鴻、邵亦揚、盛葳、孫冬冬、田霏宇、王春辰、吳鴻、姚嘉善、楊衛、趙子龍、朱小鈞
金棕櫚+金酸梅中國當代藝術2009項目計劃回顧:
2009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獲獎作品
孫原、彭禹《自由》
棕櫚指數:★★★★★★★★★(注:每顆星代表一票)
藝術家把唐人的空間加以一番改造,高達11米的鐵板將展覽大廳內近400平米的空間完全圍住,僅留數個窗戶可以向內窺視,景象可謂壯觀:一個黑色的粗粗的消防水管吊在展廳正中,間歇性地肆意噴射,在極高的水壓作用下,水管瘋狂的亂甩,隨意打向各個方位,很遠就能聽到水柱“砰砰”擊打在鐵板上的巨大聲音,地面也被沖刷得痕跡斑斑。展廳旁的小屋子放置著水泵,就是這個巨大馬力的水泵把這些水噴射出來,噴出來的水通過展廳原有的暖氣通道又回流到水泵,如此循環反復。
藝術家自述:通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成正比的,這是一種復雜和抽象的狀態……
運動的張力——隋建國新作展
棕櫚指數:★★★★★★★★★
今日美術館主廳中,三十米長、十五米寬、十二米五高的大空間被分化為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周圍墻體上懸掛的彎彎曲曲的鋼管通道系統,通道里有鋼球在不停地循環滾動和撞擊;另外一個部分則是地面上兩只直徑分別為3.6米和2.3米的巨大鐵球,它們在展廳內緩緩移動,不斷改變著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迫使觀眾退入圍繞展廳的腳手架下。震耳欲聾的聲響沖擊著觀眾的耳膜,這些聲音來源于腳手架支撐的鋼管,封閉在里面的鐵球不停地沿著展廳四周盤旋滾動,突然隨著一條鋼管轉折沖出美術館的墻體,然后又回轉到室內,繼續無休止的滾動。
藝術家自述:這個展覽是針對今日美術館1號館的主空間量身定做的。在兩三年前我看到這個空間時就想過,如果要我在這里做作品,我會怎樣做。我利用了這樣一個特殊的空間,呈現出嶄新的具有多種可能性的視覺概念,使觀者在進入展廳之前就已經融入到這個展覽氛圍當中。管道里的球也在運動,你看不到但能聽到它運動的聲音,并需要去感受它,判斷它滾到了哪兒。另外還有兩個大的球在運動,與現場觀眾形成一種互動。其實,就是它改變了觀眾參觀的一種方式。
蔣志《0.7%的鹽》
棕櫚指數:★★★★★★★
此作品是一部長為八分多鐘的錄像作品,演員是“艷照門”事件中的阿嬌(鐘欣桐),她在作品中演出了一個從微笑到流淚的過程,表情的微妙變化是此次演出的核心部分。
藝術家自述:我想找到一種東西,很簡單,但是看似又有很多“表現方式”(每個觀眾或道聽途說者都貢獻了自己的“方式”),于是它在人們的心目中變得很復雜。哭和不哭,都會帶來無窮的懷疑,我尊重這種懷疑的權利,但是更尊重懷疑之后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疑心病一樣得出某個判決。拋棄我們熟悉的思維方式,用另外一種眼光觀察一個事物固然很好,但我們還可以試著站在更多的角度來觀察。現在看來,大家對這件作品的反應看來并沒有預想的那么糟糕,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安迪·沃霍爾式”的作品,或是一件針對“具體事件”的作品。這是值得大家慶幸的,讓我們看到了“民主”的觀察。
周嘯虎《集訓營》
棕櫚指數:★★★★★★★
展廳的幾面墻上用大屏幕投影儀放映著“安利”駐中國公司對員工的培訓場景。錄像裝置作品由八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片長2至3分鐘。展廳呈現為一個密閉的空間,高呼的口號聲回蕩在空間內。周嘯虎聘請了專業的雜技演員,全程用倒立的方式演出,在后期制作中又將畫面做了顛倒處理,因此,觀眾看到的圖像都是貌似“正常”的,而演員臉上因顛倒而略顯扭曲的表情、以及像是在失重狀態中的高聳向上的發辮,仍能提示出處于表面正常狀態下的異常本質。
藝術家自述:我是對直銷培訓中形成的集體迷狂現象感興趣。我并不在乎新聞事件的時效性。我會去想的是,一種價值觀和思想模式是如何被注射進入另一個民族的肌肉的。那么我又將怎么去處理這些被點燃的癲狂和激情。那些看上去非常社會或者非常政治的東西,肯定會包含著更為瘋狂的詩意,這需要一個動作,一個破壞性的動作,才能夠被打開,我認為藝術是一個動詞。一些出乎意料的改變,是可以顛覆我們的審美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