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天黎新書《思想與藝術》
《思想與藝術》收錄當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與藝術思想家周天黎《高峰之路》、《我的藝術論》、《藝術沉思錄》、《藝術要關注人類靈魂的救贖命題》、《我的人文求索》等多篇重要著作,以及多位著名學者的評論性文章。其中,周天黎的多篇具有極強思想意義的作品,被許多專家學者稱譽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有思想性貢獻的重要思考之一。

周天黎近影
周天黎,當代大畫家,人文學者。1956年出生,女,原籍上海。從小在謝之光、唐云等名師的指導下,藝術基礎堅實,擅長國畫、書法、素描、油畫和雕塑,具有優良的造型能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留學英國,研究歐洲各畫派的藝術風格和東西方藝術融匯。1986年《周天黎畫輯》以中、英、日三國文字出版發行。1988年6月,被陸儼少親自聘為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周天黎現任香港美術家聯合會名譽主席,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幾百家中外媒體多次介紹過她的藝術成就和美學思想,參加過多次重要藝術展覽,許多作品被重金收藏。她的作品融西方的表現主義和中國傳統繪畫于一體,精于色,融于墨,并以凝煉蒼勁著稱,且構思奇崛、立意新穎,尺幅之中澎湃著“丹青蒼龍舞,翰墨虎豹吟”的凜然之氣。其1986年創作的國畫《生》,評論認為在藝術和思想上所達到的造詣高度,已成為二十世紀花鳥畫的經典之作。已出版的作品和文集有《周天黎早期素描作品》、《走近周天黎》畫集、《周天黎的藝術世界》、《周天黎作品•典藏》、《周天黎的精神追問》、《為思而在——中國畫魂周天黎》、《周天黎中國繪畫藝術研究》大型畫集等。

周天黎 元泱之涅 2013年
在這個極需要真實的時代,周天黎具有獨立的藝術視野和強烈的精神追問,具有放眼文化與歷史整體的思想高度,撰寫了一系列見解深刻、具有啟蒙意義的理論文章。《思想與藝術》就是這樣一部合集。她的這些著作,在精神意氣上真正體現了“一掃當代蕪穢之氣”的藝術表達,其學術成果拓寬和提升了當代中國畫的美學境界。在陳舊文化意識與邊緣激進思想、先進人文理念三方碰撞角力的時刻,擔綱著藝術啟蒙、審美感召和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推動了中國美術事業的人文發展,參與了人類社會歷史當代文明進程的文化建構,是美術界影響較大的代表性人物。
周天黎認為,真正的藝術跟人類的心靈、思想、人文、審美與信仰意義密切關聯,一個藝術家之所以偉大,是其弘揚的藝術精神為人類的文化發展史閃爍了應有的光芒,甚至參與了對時代文明的供給。她在《我的藝術論》里寫道:
“今天,中華文化健康地向前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藝術家們的人性光輝和正能量的發揚。而人接納人文思想與人文精神,就是人接納正面意義的正義價值與美好價值。人文精神的強弱,決定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格局。”她指出:“人不正則無氣象,無氣象則無真學問,而有邪才無正道只能遺害社會。只有源自基本人性的價值才會有持久生命力。人性與天道,是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去背離的。如果悖逆了這一原則,任何理就成了歪理,最大的學說會變成胡說,虔誠信仰實質上成了邪教。如果漠視了良知、正義和真理,如果失去了道義、誠信、勇氣、公義、慈愛這些高尚的精神價值,如果犬儒卑怯還要為犬儒卑怯寫頌詞,就使犬儒變成了犬奴,卑怯滑向了卑鄙,那么,總有一天,全民族、全社會都將為之付出沉重代價,這樣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這是她對于文化、對于精神的看法,但這也包含了她對于藝術的態度。她說:“一個追求卓越的藝術家,應該擺脫匠氣,充滿心思靈敏的感蕩,在心靈上超凡見慧,生發并感受美,這種精神素質是藝術技巧所不能替代的。心靈表現力的強弱和意象再創造力豐富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藝術家藝術創作成就的高低。而對抗世俗潮流,掙脫時代局限,突破自身拘囿,永遠是大藝術家的課題。”因此,她提出,“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歷史感是必備的東西,胸中沒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何來縱橫萬里之勢?目光不能穿越幾百年,焉能成為大家大師?我認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向前發展離不開這十六個字:中華元素、八面來風、文化創新、精神重建。”

周天黎 《創世的夢幻》 2008年
著名美術史論家曹意強這樣評價她:
“在整個社會文明變革時期,她不做旁觀者、漠視者,而是做自覺的擔當者和參與者。對于當今文化藝術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她并沒有回避在自我的藝術世界中,以隱者自居而獨守一隅,而是步踏風塵不流俗。同時她以堅強的人文姿態介入到文化話語中,尋求在張皇人心、喧囂世語中發出自己獨立理性的聲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周天黎是一個積極的‘入世’者。另一方面,周天黎所秉持的獨立知識分子身份,使其在對當代中國畫壇和文化社會領域種種陋弊進行批判的同時,又能夠著眼于當下而放眼于歷史,源思于個體而關照于民族命運。因而,她在‘入世’的抱負中保持著‘出世’的心性,這種‘出世’的精神孤獨感進一步促使她在藝術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能夠完成對當代與傳統的超越。”

周天黎 嫉 1985年
周天黎不僅僅是一位藝術思想家,實際上,她繪畫上的筆墨功夫很早就受到了陸儼少等大家的高度認可。著名學者范景中說:
“周天黎成熟期的寫意花鳥作品之所以能兼蒼古奇峭與圓渾韻動于一身,其根本仍在于其深厚的筆墨功底。古人論筆墨,以蒼秀并舉者為上,如《繪事微言》中所論:‘落筆細雖似乎嫩,然有極老筆氣,出于自然者。落筆粗雖近乎老,然有極嫩筆氣,故為蒼勁者。’周天黎的筆墨正具有這種可貴的品質。在《藤韌千條花亦香》《野花有奇香》《藤蘿》等作品中,作者將她嫻熟的筆墨技巧畢現于紙端。其畫藤墨色濃淡交疊,相得益彰,正所謂‘濃盡必枯,淡者屢深’,用筆跳擲騰挪,或雷霆萬鈞,于雄渾中見嚴謹;或粗頭亂服,澀拙中而有秀色。筆畫鉤磔中顯露出北碑書法中的金石趣味,下筆沉著,骨力峻挺,有松立峭壁之勢,得古厚盤礴之意。觀其筆跡墨痕,耳畔如有挲挲撫紙之聲。周天黎的傳統筆墨功底既已深厚,但她并未停留于玩味帥氣靈動的筆墨游戲,流于輕佻浮脫之俗,而是毅然求拙求澀,從而使其筆墨語言具有了撼人心目的力度。這些線條點劃的交織與組合形成了抽象的形式美感,奏出一曲色與線的交響曲,令人觀之但覺滿目綺麗,秋爽撲面。如果說我們在周天黎畫藤的作品中所領略的主要是其用筆的功夫,那么在那些表現荷葉的作品中,作者展現出的是她用墨的深湛功力……。品讀周天黎的作品,令人矚目者不僅僅在于其筆墨與造型,還有其畫面整體構圖中強烈的‘設計感’。在《生命之歌》《創世的夢幻》這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方式,與潘天壽先生在其作品中所采用大開大闔的奇險構圖的有機融合。如《生命之歌》中具有抽象感的布局,左右高低錯落,俯仰生姿,墨色激越,以此謳歌生命的雄偉。又如《創世的夢幻》中以畫幅的三分之二寫噴薄而上的紅花,通幅自下向上的走勢與畫面上段下壓的墜勢形成強烈的戲劇化沖突,這般前無古人的構圖,可能也只有如作者這樣藝高而膽大的畫家方能駕馭。”

周天黎 《六月荷華立中庭》 2015年
周天黎在嫻熟的筆墨技巧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深度。她治學態度十分嚴謹刻苦,大量閱讀東西方哲學家、思想家的書,做了很多的筆記,并從人類的歷史中探索社會文化變遷的痕跡:
“我一直堅持認為,中華文化藝術的本質是人文精神,包括以超現實主義手法繪出的優秀作品,千詭百譎中都無法脫離生界與死界的關聯。商業操作與權貴的推動可以虛張聲勢,騙人一時,但絕對騙不了歷史。‘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藝術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真正的藝術必定來自藝術家對生活的真誠體驗和感悟,同時也折射出藝術家本身的人格和道德境界。石濤言:‘嘔血十斗,不如嚙雪一團。’嘔心瀝血地苦練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白等中國畫的筆法、墨法、水法技巧固然十分重要,但嚙下一團能滋養出一顆不染世俗煙塵心靈的白雪,提升高曠澄明的精神境界,尤為重要。只有在畫家以知識修養、人文內涵、思想哲理、良知正義為深厚文化底蘊的狀況下,才能把相對程序化的技巧上的‘法’,渾化發揮到一個至高的境界,才能真正展現出屬于美學范疇的精神氣質與獨具魅力的藝術個性。在我們中國,一個藝術家如果逃避現實,逃避苦難,逃避對社會的深層觀察,逃避自己良心對道義的承擔,或者完全拋開當代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生態問題、文化問題、善惡是非問題、精神追問問題等等,就等于喪失了中國美學的內在核心。如此,縱然有唐髓宋骨、翰林流韻,哪怕是溢彩錦繡、聲名鼎沸,就算是經院鴻儒、堂會畫手,人未亡畫也俗,人一亡爛畫一堆,掂量起來,又值得幾個破銅錢?只是現代文化中的精神廢物!當藝術不再成為藝術家尋求社會意義的視覺語言,當作品不再是帶著個人血脈的從心里長出的花,其情懷和境界只屬于低端層次的生態,他們的手工繪畫件只不過是或粗糙或精工的技法演練,無法成為具有較高社會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周天黎 珠玉 2013年
周天黎創作的原動力和催生的靈感源于生命自身,而非疏離生命精神的人為雕琢和徒具形式的玩味,飽含著詩性美學理念。這些文字都是她在繪畫之余的所思所得,也是她與人文美學高屋建瓴地深沉對話;其字里行間閃爍著密集而光燦的思想火花,不但為中國繪畫的創新與發展立言、立藝、立格;更為中國藝術思想史寫下了獨特的篇章,同時,刺激著整個藝術思想界的深刻思考。和她獨具風貌的繪畫作品一樣,值得人們認真關注,汲取其中的思想養分。這也是《思想與藝術》這本書籍所試圖呈現的斑斕。(哲文)

周天黎 生如夏花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