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新巧
1985年10月出生,號未堂,廣東新豐人
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理論方向博士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著有《姿勢的詩學:日常書寫與書法的起源》
徘徊于語言中的書寫者
嵇心
沒有什么比我們自己學會自由地運用民族性的東西更為困難的了。
——荷爾德林
一
丘新巧的背景在這一代青年書法研究者和創作者中很特殊。他最初習文學,后學美學,只有到博士階段才正式攻讀和書法相關的學位。他最終選擇鉆研書法,可追溯到許久以前的濃烈興致:無數人都曾有過的對書法的鐘情和著迷。
但和大多數人不同,他沒有僅僅停留在觀望里,而是毅然投身其中,像奮不顧身地跳入漩渦一樣。這個漩渦如此迷人而有強度,它會將愛好者裹挾而去,令他們心醉神迷,忘乎所以地投入,以致于在書寫時,時間仿佛悄然停止了。
強烈的愛,可成為選擇的動機。但如何讓愛持續熱烈下去,尤其是在一個精于算計、計較成本的時代?丘新巧必須找到更多投身的理由,甚至也得預判在書法中的前程。
隔窗卷幔聯 13x69x2 2017
當書法似乎被判處“死刑”時,一個人必須具備智慧和毅力才敢于做出選擇。丘新巧對書法的過去和未來之命運有極深邃的思索,集中體現在他的博士論文《姿勢的詩學》。《姿勢的詩學》里不僅有愛,也有徜徉,有悵惘。
因為他必須面對書法原有土壤的流失和瓦解,必須在絕境里構筑通達古今的橋梁,必須在無數古人的尸骸叢林中,開拓新路。這一切看起來實在過于艱難了,令人不堪重負。
當眼前遍布荊棘險阻,難免會四顧茫然,因此他偶爾會陷入深深的憂郁。但就像暗夜里傳來的微光,終將讓濃重的黑夜遠去,他其實已經窺見了光明:他期待在書寫里,再次將生命的熱情注入毫端。
莊子 60×24cm
在當代崇高感已經被消解,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依靠信念走向新崇高,因為只有這種新崇高,在這破碎的世界里,在這無夢的時代里,才讓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正因極度艱難,書法恰恰可變成他實現新崇高的一種路徑:往往需要一生的時間去錘煉技巧,最后只結晶只分泌出幾行字跡,幾件可觀的作品。可是,字里行間卻擁有滾燙的溫度,以及隱藏著偉大的人格。
他曾被千百年來的偉大書寫感動過,現在他渴望自己也能感動別人。在今天,這越來越成為壯懷激烈的事業:它是在不可能中尋求可能。
丘新巧一頭扎進晉唐名跡里,而忘記了世界的紛擾、憂患和災難。漸漸地,他字里具有的瀟灑流麗,為多數人所缺乏。那明快的節奏,與他的才氣相稱。在他筆下,我看到了對飛翔的渴望,對塵世的出離。在他看似輕松隨意的書寫里,埋藏著雄心和抱負。
我們總是要借助一個東西將自己帶向高處。顯然,書法會將丘新巧帶向高處,盡管注定是困難重重地上升。
里爾克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 2017 39x27cm
二
我們仍可以從他的字跡看出某種掙扎奔突的情狀,那是對語言經驗的深度切入與轉換所遺留下的痕跡。當代書法家必然要徘徊在兩種語言之間,兩種語言橫亙著鴻溝,分屬兩個世界。
一者在古典文化世界里高視闊步,那些華美的字詞曾生機無限擲地有聲,卻與當代人的日常生活有著可怕的距離;另一種被打上現代性的烙印,混雜著各種或滾燙或悲涼,或莊重或瑣屑的生命經驗里,它們仍如微生物般在增殖蔓延,在不斷變異。
當代書法要面對的是,日常語言已經改天換地,卻在總是要不得不重新回到古典語言里。不同的語言經驗之間有撕裂有斷層。丘新巧被這兩種語言經驗撕扯。這意味著,你總是要從自我的日常語言環境里,突然回到一個業已消失的語境中。
丘新巧老師
書法因為其內容,已成了現代社會里的語言孤島。當他拿起毛筆,就是主動去自我流放,去做漢語的魯濱遜。這種書寫要變得對其自身有意義,必然是某種生命經驗的重置與接通。丘新巧好追問的習慣,時常讓他倍感彷徨,因為他認定每一次書寫都要去激活筆下的披著古典外衣的語言才有意義。
古典語言凝結著古人的生命體驗,卻在當代被隱蔽在厚厚的外殼中,我們的書寫必須搗碎這層束縛的枷鎖,令自己的生命能量與古人話語之間進行循環。這種切換與隔離的經驗,并不會嚴重困擾對語言不敏感之人。但不幸的是,丘新巧又是一位敏感且富有才華的詩人。他曾從古典詩詞中走出,最終徹底放棄了古典詩詞的寫作,而完全投入到新詩的懷抱中。
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平庸重復、喧囂無聊,技術和資本對生命的壓榨和剝削,促使他想逃離此種生活。當他仍被捆綁在瑣屑的工作里,而無法盡情地漫游,丘新巧就極其焦渴地試圖沉浸在語言經驗里,在語言內部游弋和歷險,語言經驗的饋贈將給他帶來詩意想象的迷醉。在他眼里,語言大于世界。
斯蒂文斯詩 2017 39x27cm
他在詩歌寫作中,總是突出對肉身的出離,對夢想的銘寫,里面充斥著行走。日常經驗的沉重似乎令他不堪忍受,同時他又必須提煉析取日常經驗,并結晶為詩。他時而輕盈地劃過語言的表皮,時而又刻寫下對命運的迷惘。他潛在語言海洋里翻滾,他想在語言的內部展開書寫,觸摸與重塑語言肌理。
他常常有兩個自我在徘徊。一個在夢中,鏡中,影像中行走,另一個自我在旁邊觀望。他可以認出自己的面目,卻無法靠近。現代人的分裂,呈現在他兩種語言經驗中。生活既是無窮無盡的煉獄,如噪音般虛空重復,又豐贍如海如宇宙。語言是我們的家園,將我們撫慰。
現在我更深地理解丘新巧為何徘徊在兩種語言經驗里:書法是和無數逝者的勾連,串起一個深遠的傳統,激活潛伏在我們身上的他者;詩歌是對生活體驗的篩選和提煉,化日常為神奇,將所有的瑣屑獻祭給語言,就像用火焰燃燒礦物,最后留下不可摧毀的質地。
丘新巧老師在書寫
在未來,兩種經驗的撕扯,或許會最終和解。由此,丘新巧從容穿行在古典與現代之間。
三
我們必須追問一個問題,什么是今天書法家的修養?
外在的世界已經天翻地覆地變化,我們和古人已截然兩樣,仍然抱殘守缺地讀幾本古人的書,或許遠遠不夠。
作為新一代的書寫者,一個仍然從事古老事業的書寫者,丘新巧主動地投入了新的語言經驗里,在與語言的搏斗中錘煉自己的感官。
書法的書寫同時打開語義和圖形,你必須保持著語言經驗的鮮活,書寫才可能有生命力。語義和視覺形式的再度充分融合,還有待時日。生存經驗完全進入書寫,既要技術上的準備,也要轉化的能力。因此,丘新巧和我們一道依舊在路上。
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