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院長Giuseppe La Bruna(朱塞佩·拉布魯納)的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劉斌教授前往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展開學術交流活動,并做了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學術講座。此次學術交流活動受到了當地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也是威尼斯美術學院自1750年成立以來首次邀請中國藝術家進行的高規格學術交流活動。
當地時間11月25日下午,劉斌教授在威尼斯美院做了題為《東方當代文化的形式和圖形》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威尼斯美院教授兼策展人Fraternali Paolo(保羅·佛拉特納里)教授主持并致歡迎詞,他說:“能邀請到劉斌教授來威尼斯美術學院講座,至今我依然感到榮幸。劉斌教授的作品觸及到了我的靈魂。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覺到描繪的每個個體生命的不同。劉教授雖然有很高的技術能力,但沒有絲毫的炫技,從中可以看到劉教授有很高的涵養,東西文化貫通。”

講座現場
在隨后的講座中劉斌教授提出:任何一種藝術樣式,都可以從它賴以生存的文化母體中尋到其生發的脈絡和動因,他從中西方文化的本質——時空觀念的差異為切入點,深入客觀地探究、分析了中西方繪畫圖式形成差異及嬗變現象的原委。
講座進一步從“O”與“X”兩個符號形象化比喻開始講起,以兩幅象征中西時空觀念差異的圖例展開討論,非常生動又不失深刻地分析了兩種圖像樣式所呈現出的各自時空特質:中國文化數千年來呈大一統之勢,成功地應對、融合了外來文化的挑戰,保持了自身特性的相對穩定。陰陽感應,儒道互補,綿綿不息,從未間斷。至二十世紀之前,總體上看,圓融、和緩、循環,是中國文化的基本面貌。西方文化落基于希臘科學理性和希伯萊道德信仰,二者成為其文化發展的基本內在動因,并且,其科學精神的傳承,亦成為西方文化中一支最生動、活潑的力量,呈現出一種起落激蕩,直線式突進的態勢。“圓”和“直”之別,成為中西兩種文化的一個基本特質。劉斌教授通過分析中西經典繪畫作品中所呈現的“時空”差異,進一步闡述這兩種文化由于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的影響——時空觀的差異,而造成的繪畫“時空圖式”的巨大差異。隨后,劉斌教授通過自己的繪畫、裝置、影像作品,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自己藝術創作道路上的思考、演變過程,并將其歸納三個層面:
1、對于存在、生命意義的追問。
2、借用“水墨”和“光色”作為中西文化精神的替代和化身,并將二者以一種“介質”的姿態相遇,以此作為一種新的表現語言的可能性的探索。
3、借用畫面中近乎原始的生命符號,對充斥著各種矛盾、沖突、不可化解的當下“碎片化”生存體驗進行投射和暗喻。
劉斌教授最后總結到:進入當今信息化社會,在全球信息互聯和科技共享的交融下,藝術語言的世界性觀照已不可避免,以更高的思想維度和寬闊的視野觀看方式,吸納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以心智的卓越和對人類自身命運深切理解和關懷,已成為藝術家共同關注的課題和創作的動力。
在此次文化交流活動中劉斌教授還專程攜帶了他的20幅小型作品與威尼斯美院老師、學生進行了交流并展覽。威尼斯美術學院朱塞佩·拉布魯納院長感慨地說:“從劉斌教授的作品中看到了我們相同的創作動機,我們在文化內涵上有非常相似的東西。我很欣賞劉斌教授從宇宙、從天地間來關注生命這個角度,我的作品里即帶有中國文化的精神,這是很神奇的,我們的關注點相同。從劉教授描繪的人物形象上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能夠讓人去思考他們在想什么,看什么,又反過來讓人思考自身。我們源自于同一個祖先,我們的DNA應該都是相同的,只是后來的遷移使得人們外表產生了差異,但人類的內心有著同一個宇宙。當我們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是同一片天空。”
威尼斯美院院長Giuseppe La Bruna、威尼斯美院副院長Turria Giovanni、威尼斯版畫系主任Serafini Andrea、威尼斯版畫教授兼策展人Fraternali Paolo、俄羅斯油畫藝術家Yuiya等出席了此次活動。

威尼斯美院副校長、威尼斯美院版畫教授、威尼斯美院校長、劉斌教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