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榮幸參加了青年藝術家關守龍主持的玉修修《中華修身玉佩》大典論證會,很是激動!關守龍進入戰國紅行業之后,通過設計能力和編寫戰國紅書籍,把戰國紅價格提升了100多倍,確實創作了不少精品,為這個小石種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我覺得他最大的貢獻是這次提出的“修身玉”概念,修身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事,在《大學》文化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次修身玉概念的提出,是建國后玉行業一次質的飛躍。
北京大學教授 | 王時麒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 何雪梅
國文書院 院長 | 韓佺義
多位大學教授針對修身玉的概念給予了高度的認可與發展建議,認為關守龍的理念將玉德文化進行了延續,再次弘揚君子精神,比德于玉,將玉的地位從當今的材料學、手把件、玩物、飾品等等,重新提升到了歷史上圣人孔子對玉的定位,這是一次玉文化的深刻反省,更是玉行業的文化回歸與民族自信,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宋建國
作為玉雕行業的元老,更加深知玉對中國人的意義,玉不是簡單的材料,他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信仰的產物。讀懂玉才會更懂什么是中國人,什么是中國心。中國人追求的是君子文化,心性非頑石,而是玉化后的溫潤如玉。
玉文化研究會會長 \ 馬北辰
現代加工技術的不斷迭代,技術慢慢不是什么重大問題,而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藝術信息與藝術作品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技術與藝術不斷的內卷,玉雕行業的路越走越窄。再看社會,物質極大豐富,而精神層面還是極度空虛。修身玉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時。作為玉德文化的星星之火,希望守龍團隊繼續加油,看好你們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