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中國傳統文化講壇之“春風拂檻”唐文化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共青團深圳市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北工業大學提供專家及學術支持,深圳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鄭家純青年發展專項基金、周大福傳承聯合承辦。論壇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通過周大福官方平臺進行公開直播,吸引了2萬人次在線觀看,同時論壇邀請了200多位嘉賓現場參會,共同感受大唐風華。
齊東方以《十件器物說唐朝》做主題分享,他認為盛唐文化包羅萬象,僅僅用十件器物是難以全面的將盛唐文化展現出來,但通過對十件金銀器的詳細分解,讓大家對盛唐文化將能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齊東方進一步解釋道:“每件器物就像一扇窗,一扇門,通過十件器物來感受唐人當時的生活和行為,理解唐人的思想觀念,從而看到大唐社會的盛世輝煌。”
唐代是極其繁盛的時代,尤其是金銀器制作方面,從不斷出土的考古文物中我們發現其金銀器器型豐富、紋飾多樣、制作工藝精湛、繁復,猶如一件件精美絕良的藝術品向我們細細述說著他們過往的榮耀。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金銀器在唐代制作能達到高峰呢?”齊東方從繼承發展、原料來源、管理制度、絲綢之路四個方面深入淺出的為觀眾做了說明。
【繼承發展】任何材質的器物,在不同的時代所出現的特征是通過前代不斷的積累所出現的。唐以前,漢代器物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智慧,唐代器物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并起來的
【原料來源】齊東方通過古詩詞及文獻向大家介紹了古時唐人的淘金的方式,并說明淘金在唐代就已成為一種專業及職業。在當時,唐人對礦物的開發及冶煉已稍顯成熟。
【管理制度】通過《唐六典》所記載,唐代官營手工業的管理井然有序,官府對匠人十分重視并給予了他們制度及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匠人們能共享工藝知識,并專心于工藝發展。
【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建立及發展,使得多個地方的金銀器流傳到中國。唐代匠人通過學習及交流,完善并開發自身工藝,幫助唐代金銀器產生飛速的發展。

論壇現場
齊東方在講述唐代器具的發展之后,繼續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十件器物:【萄龍鳳紋銀碗】,【狩獵紋高足銀杯】,【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何家村折棱碗】,【丁卯橋蝴蝶紋銀盒】,【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雙鳳紋大銀盤】,【山西繁峙金山鋪龜盒】,【法門寺鎏金銀盆】,【鎏金雙獅紋銀碗】。

齊東方講解現場
1.【萄龍鳳紋銀碗】
銀碗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銀碗內底中心鑿刻一只飛舞的鳳凰,而外底中心則鑿刻一只飛龍。龍、鳳是中國的祥瑞之獸,它們同時出現在一件器物上是十分難得可貴。此外,碗的周身環繞一組葡萄紋,這種西方特有的紋路是由絲綢之路所帶來的。
2.【狩獵紋高足銀杯】
銀杯的器形并不是中國傳統器具的形態,是受到絲綢之路的影響由唐代匠人將外來器物的制造技術以及中國文化的內容相結合所制造的。銀杯腹壁鏨刻馬上騎射的狩獵場景,形象生動,互動性強。因這種形態的器形不大符合當時唐人的生活習慣及審美,類似器形出土較少,多是經過改良的器具。
3.【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
銀杯的特點在于杯體呈八棱狀,足沿裝飾有環狀連珠,手柄上有指墊。這件器物并不是中國傳統的器物,是由絲綢之路的影響而產生的。這件帶把杯無論造型還是裝飾風格都有著濃郁的粟特器物風格,極有可能是粟特工匠在中國制造的。因此這件銀杯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后的產物,體現出開放包容的唐文化。

【1-3】件講解器物
4. 【何家村折棱碗】
折棱碗與同時期其它出土的碗有細微的差別,碗的中間帶有折棱。這種類型的碗也是與外來文化有關。碗的造型獨特且時髦,但在唐代并不適用。唐代匠人在學習折棱碗的制造工藝的同時還將其升級改造,保留了折棱碗的外形但將碗內改造得光滑平順。可見唐人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有著不斷學習精進的良好精神。
5.【丁卯橋蝴蝶紋銀盒】
銀盒高4.8厘米,口徑5.8~8.9厘米,底徑4.2~5.7厘米。整個銀盒為變形蝴蝶,蓋面微隆。子口,圈足。盒頂錘刻蝴蝶紋樣,蓋、底腹部同飾連續紋樣。類似的銀盒在西安及海外都有出土,反應了唐文化對外的輸出。

【4-5】件講解器物
6.【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
銀蓋碗的蓋和碗有六組折枝花,花和葉肥大,間隔處空白無紋樣。這件器物代表了中國古代紋樣裝飾變化的節點,紋樣由長枝轉變到折枝,且特點是闊葉肥大。此紋樣對宋代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走向。
7.【雙鳳紋大銀盤】
銀盤徑直徑84厘米,重2850克,于1962年西安市北郊坑底寨出土,盤底刻有銘文:“浙東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大中大夫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裴肅進”。此文物體現了古時唐代進奉及貪腐的現象,各級官吏競相進奉金銀器,這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唐代金銀器制造業的發展和興盛,但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敗壞了社會風氣,加速了政治的腐敗。這類進奉的器物不僅是實用品,還是藝術品,如果加上制作工本的附加值,將更加貴重。
8.【山西繁峙金山鋪龜盒】
龜在古時具有吉祥,高尚,健康及長壽的寓意。以龜為造型的盒子體現了唐代與現代對烏龜不同的理解和寓意。此外,在古代龜還被看作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唐代更是把對龜類崇拜推至高峰,把它的靈威用于多方面。
9.【法門寺鎏金銀盆】
鎏金銀盆1987年出土于法門寺唐塔地宮后室。此器為唐僖宗供奉法門寺,鎏金銀盆內外壁紋飾一致,如透雕而成。高14.5厘米,口徑46厘米,足徑28.5厘米,重6265克,為唐代金銀器之極品。盆底捶揲雙鴛團花,魚子紋地,四曲盆壁,每曲鏨刻兩個鴛鴦團花,四角填飾卷云闊葉紋,內外紋樣相同。鴛鴦紋在唐代較為常見,代表了男女之間的情感忠貞不渝。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經常能看到用鴛鴦紋裝飾的產品。
10.【鎏金雙獅紋銀碗】
獅子在中國古籍中稱為“狻猊”,西漢時由域外傳入我國, 被視為“殊方異物”。唐代中外交流頻繁,通過絲綢之路進獻的獅子數量遠超于前代,獅子的藝術造型也發生了變化。該碗內底口銜花枝的對獅形象,采用了中國傳統圖案中的對稱布局方式,反映出唐人在吸收外來文化因素的同時,也在力求使之符合本土化的審美要求。

【5-10】件講解器物
通過齊東方的介紹,不難發現唐代器具都蘊含了十分豐富的唐文化訊息,后人可以通過器具上的雕刻及紋路,了解跨越千年的人文氣息及社會發展。不僅僅是器具,在齊老師的講解下,我們對唐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下,唐代匠人有不斷學習,不斷精進工藝的精神和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如葡萄龍鳳紋銀碗,狩獵紋高足銀杯以及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都有西方器具的形態特點,唐人將中西方文化相結合,并制造出適合自身習慣的器具。
齊東方在論壇中提到:“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王朝,也對后來影響非常大。”比如說現在人們穿古裝,都叫做唐裝,其實和真正的唐代服裝差別很大,但人們還是習慣要把它叫成“唐裝”,意思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服裝。還有在國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一般都把它叫唐人街,不會把叫漢人街,宋人街。就是說這段歷史不僅在中國人們心中重要,也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齊老師認為唐文化對現在的影響,需要我們學習的更多是一種開放精神,包容的心態,吸納各種文化,取長補短,學習、融合、創新,這種精神正是當下青年應當繼承和發揚的。
在分享的最后,齊東方講述到:“黃金、白銀用天賦的色彩描寫了生活的詩、歷史的事,曾誘發過人類靈魂的貪婪和罪惡,也導致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觀看金銀器,就是在觀察我們自己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回顧歷史能讓我們見識到古人的輝煌并加以學習,也能了解到古人在社會發展中所走過的彎路,幫助我們避免重蹈覆轍。
“春風拂檻”唐文化論壇雖已落幕,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將永不停歇。周大福傳承將繼續積極響應社會號召,踐行社會責任,為當代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個人事業發展等創造更多的機會。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導師,中國考古學會三國至隋唐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獨立撰寫,主編并參加撰寫的學術專著《唐代金銀器研究》等21部,發表論文200余篇,文化普及類文章百余篇。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項目“絲綢之路考古”負責人,獲國家,教育部等各種學術研究獎十余次。參加,主持過在新疆,青海,甘肅及日本山形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曾在日本,美國,中亞五國等20余個國家考察,訪問,講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京都大學等10余個世界著名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