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館的論證會上,當30余件不同器型、不同釉色、不同題款和包裝的汝窯,南宋官窯重器重新亮相時間時,所有人在沉浸欣賞和為之震撼的同時,也不禁思考——這些已經遺失上百年,傳聞已經不存世的歷史瑰寶,究竟是如何重歸祖國的?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起這批文物的擁有者,我國古董收藏界的著名大家汪洋先生,汪洋先生作為我國古董收藏界的著名大家,半生耕耘于瓷器文物,海外自發出資進行購買、國內無償捐贈博物館,守護傳承,照亮國寶“回家之路”。

右一:啊呼齋齋主汪洋先生
癡于文物,致力于國寶回歸
汪洋先生自幼就來到北京同外祖父一起生活,常聽外祖父說起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傳承久遠、包羅萬象,應珍惜本土民族土壤中生生不息的文化遺產,以敬畏之心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著這一理念,汪洋先生對中華文化的探究興趣日漸加深,并逐步置身于文化收藏領域。文化不僅需要傳統接引,更需敬畏支撐,二者之間存在“鏈接”。在汪洋先生來看,這一“鏈接”就是烙印了中華民族歷史和承載了藝術的文物。

幾十年來,汪洋先生在關祖章、樂守勛、徐邦達等老一輩文物收藏家、研究專家的激勵和指點下,幾乎走遍了全世界,守護中華民族的文物傳承,照亮因歷史滄桑歲月而流失海外國寶的“回家之路”。
也正是這這一歷程中,汪洋先生尋到了宋代的汝窯、官窯等國之重器的消息,并傾力護航歸國。

左一:啊呼齋齋主汪洋先生
執于守護,承載文化的發揚
汪洋先生為了尋找珍貴藏品經常奔波在各個國家,經過多方打探,他終于得知了宋代汝窯、官窯藏品正在日本世家(菊池武夫)手中的消息。此時其后人對古董并沒有太大的興趣,有意出售這批藏品。雖然不通古玩,這些人對古代珍品也一知半解,看到陸續有人詢價,便一直待價而沽,直到汪洋先生出現,他的真誠雖然打動了世家后代,但他們很清楚中國文物的價值,還是開出了汪洋先生難以企及的天文數字。

左三:啊呼齋齋主汪洋先生
面對彼時并不寬裕的國庫預算,以及更多偏向生意的古董圈,汪洋先生咬咬牙,還是作出了自己一力承擔的決定。自2018年起,汪洋先生使盡渾身解數四處奔走多方籌資,自己做生意、召集友人募捐,甚至出售自身產業,陸續湊齊了這筆巨款。他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分多次,終于將這批宋代藝術瑰寶帶回北京和香港,前后累計七年零五個月。至此,這批承載著中華文化與藝術的文物才得以回歸中國。

南宋汝窯、官窯國之重器的歸國,僅僅是汪洋先生在守護文化傳承,照亮國寶“回家之路”歷程中的一部分。

左三:啊呼齋齋主汪洋先生;右二:陶瓷界的“國寶”級大師——葉喆民
癡于堅持,讓國寶不再流離
尋寶、守寶,讓海外的國寶不再流離,已成為了汪洋先生畢生的追求以及堅持。
張淮先生(北青校長)曾評價汪洋先生“500羅漢之寶藏羅漢轉世。第一為寶多,第二為面善,第三為癡迷”。汪洋先生笑稱:“羅漢不敢當,自認為修行還不夠”但對最后一條“癡迷”欣然接受。

《古瓷如夢——啊呼齋庋藏古陶瓷珍品》呂成龍主編,故宮出版社出版

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 為《古瓷如夢——啊呼齋庋藏古陶瓷珍品》作序
此前,汪洋先生先后無償將“龍形石”等眾多珍貴歷史文物捐贈給故宮博物館。承載歷史、發揚文化,讓流離在海外的國寶能夠重歸祖國,汪洋先生以個人微薄書寫大國篇章。

故宮博物院捐贈接收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