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料有皮,山料無皮
子兒玉(籽料)為次生礦,它是高山上的原生玉礦經剝蝕崩落后,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經過河水、泥石流不斷地翻滾沖擊,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狀」,這是經過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兒」(即外形翻滾成熟而形成河卵石狀),這也就是水產玉為何稱為籽兒玉(子兒玉或子玉)的原因。
籽料自然風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膚有毛細孔一樣,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無法以人工滾磨而成。
每一個籽玉一定有皮,這是自然風化形成的表皮,就像人的皮膚有毛細孔一樣,有的較粗,有的較細,而且無法以人工滾磨而成;因此只要是對籽玉原石有相當經驗的人,就可以從外表準確地辨別是否為天然形成的「籽兒」,或是人工滾磨的磨光料(滾料)。
山料無皮,山料原石的外表粗糙,不帶皮。
子兒玉(籽料)為次生礦,經過河水、泥石流不斷地翻滾沖擊,最后形成了表面光滑,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河卵石狀」,這是經過千百萬年不停地沖刷成熟而「成籽兒」。
子料的皮,有二種解釋:一為「風化表皮」,一為「皮色」
Dy先生在文中提到「好玉不上色、好玉不帶皮或好玉少上色、好玉少帶皮」這里所言之皮,指的是皮色。玉器工藝上的「留皮雕」也有二解。有些無皮色的子料原石,其風化表皮如果十分圓潤、光潔、純凈,在設計制作時,常會將漂亮的表皮部分留下,有的作品甚至在風化表皮部分不做打磨,為的是要留下「大自然打磨」的原始風貌。
另一種「留皮雕」,就是留下「皮色」巧雕的設計製作。
子料有皮,不一定有色
好的子料,質地縝密,礦物質不易侵入;會產生皮色,通常是在綹裂的地方或是玉石較松之處。
有一種叫做「光白子」的子兒玉,就是完全沒有皮色的上好白子料。
子料無璞,山料有璞;山料的外表是璞,也就是圍巖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圍的圍巖(璞),是在開採山玉時一起開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的外表因為有這一層璞,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與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斷玉質的好壞。古代有名的和氏璧,被認為是石非玉,而被剁去雙腳,直到去掉玉璞之后,才被視為寶玉,由此可知和氏璧絕非子玉。子玉質地好不好,審視其原石外表,有經驗的人往往可以猜得七、八分。
山料(山玉)的外表包圍的圍巖(璞),在開採山玉時被一起開採出來,附著于山玉的表面。山料必須切割掉外表(即玉璞,與子料之皮不同),才可判斷玉質的好壞。
另外,還有一點是玩玉的人必須注意的,就是「璞」字的用法。璞,除了是蘊藏有玉之「石」的意思外,又有未琢之「玉」的意思。例如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獻之歷王……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前面的玉「璞」,指的是未經琢磨之玉的「玉」,后面的理其「璞」,指的是蘊藏有玉之石的「石」。子料有時也可以用在「璞」字上,如果一塊子料原石未經任何人工琢磨,我們亦可稱這一塊籽兒玉為「璞玉」。
子料無糖色,山料才有糖
糖玉是山料的圍巖與玉石之間的一種過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子料也有一種類似糖玉的「糖皮籽」,但是它和山料的糖玉明顯不同,這就是為什么說「子料無糖,山料才有糖」。子料中的「糖皮籽」,是顏色類似帶有醬油漬斑點的雜質,有的較為凝聚,有的較為分散;其實大部分帶有漂亮的秋梨醬或虎皮色之下的子料,往往可以見到這些醬油漬斑點雜質,所以玉雕行內常說「好皮沒好肉,好肉沒好皮」。
糖玉是山料的圍巖與玉石之間的一種過渡色,只存在于山玉。
「橘皮」常用在打磨后的表皮現象,而不用在形容原石表皮在玉雕行業里所稱的「橘皮狀」,並非指子料原石的表皮,而是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無橘皮狀。在Dy先生文章中「和田玉與俄羅斯玉的辨別」最后一行「反光處會呈斑斑駁駁的感覺」,這里的「斑斑駁駇」才是玉雕行業中所稱的「起橘子皮」。
玉雕行業里所稱的「橘皮狀」,指山料打磨后的表皮現象,子料原石表皮並無橘皮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