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25日在廣州召開,審議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該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
該報告顯示,廣東省共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816項;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2人、省級824人。全省形成了門類齊全、科學合理的四級名錄體系,以及職責明晰、保障有力的非遺保護職能運行機制。
報告稱,2020年以來,廣東共有18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58名傳承人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通過率居全國前列。同時,115個項目入選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正開展第七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與認定工作,將首次探索認定省級代表性傳承群體。
同時,廣東積極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大對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非遺的保護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以及潮汕文化(湘橋)生態保護區和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區等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7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此外,廣東省建成120家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幫助本地區人群學習傳統技藝,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