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林中國畫藝術大展分別于2011年4月2日上午十時在北京榮寶齋大廈三樓、2011年4月5日九時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既要筆墨,又要現代”,這是姜寶林早在就讀李可染研究生時期對中國繪畫傳統深入研究之后一直至今一以貫之秉承的創作原則。
近50余年以來,姜寶林潛心探索、研究傳統中國畫的挖掘、繼承與現代發展,他一方面有意識地將傳統文人畫的筆情墨趣和肌理神韻,與現代繪畫的形式語言融會貫通,另一方面,則有意識地將傳統水墨畫的精神意蘊以及文化內涵,與現代繪畫的視覺表現力有機交相融合,形成了其內涵豐富,震撼力強極強的鮮明的獨具個性風格,形成了其筆下獨特的水墨世界。
本次大展最值得關注的是姜寶林傾注多年心血探索的“白描現代山水”,這些“白描現代山水”可以說是姜寶林多年探索傳統型的意筆山水、潑墨山水以及大寫花卉基礎之上的匠心獨運的產物。從審美功能方面看,姜寶林的這些“白描現代山水”,一方面能與現代人的私人生活空間及其現代人的公共活動空間極為有機地協調一致,使現代人生存活動的建筑空間因有了他的這樣作品的張掛而顯示出意趣盎然的文化深邃性,另一方面,欣賞他的如是的傳統學養、技法傳統深厚的作品,我們不僅能從其作品中蘊含的從五代北宋一直到黃賓虹的傳統中承傳下來的筆墨傳統,還能從其作品的整體境界與氣象中感受到中國人所特有的精神氣骨。于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文化學者、美術史論家王魯湘先生曾在《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姜寶林的耗散結構》一文中這樣說:“在山水和花卉兩大題材之下,他(姜寶林)從事著焦墨山水,積墨山水,潑墨山水,白描山水,賦彩山水和宿墨花卉,潑墨花卉,積墨花卉,彩墨花卉等多重語言的實驗。既可以把他的小小畫室看作一個精力過人的化學家的實驗室,又可以把他的小小畫室看作一個聰慧過人的老農的園圃,在知識淵博的化學家看來,世界上任何新物種和新材料的出現,無非是已知元素的不同化合;而在經驗豐富的老農看來,不同莊稼間作套種,可以催生豐碩的果實甚至出現物種的突變,姜寶林在中國畫上的收獲之所以大于許多畫家,我想除了他的‘耗散結構’具有很大的開放性以外,最主要的是他的‘耗散結構’擁有多于常人的若干子系統。”所以,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全面將“若干子系統”一并展示的本次“姜寶林中國畫藝術大展”,可以說是近年以來一次難得的高質量、高水平的中國畫藝術大展。
姜寶林在藝術上是“魯內齊外”、“南心北貌”的人,他以儒家立骨,以道家為用,在創作中漸修、頓悟雙管齊下,所以他的作品雖有深厚的深邃性,但看起來卻有極為令人輕松愉悅。于是,我們相信,傳統底子極為深厚,又不保守,敢于與時俱進的姜寶林的此次大展無疑能再次告訴我們,立足于筆墨的根基而又能不斷創新求變,才能推進中國畫藝術不斷向前發展,這是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中國畫大家莫不選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