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印跡——秦封泥文物展”29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正式開展,展出了200件來自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的秦封泥。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2月13日。
封泥,是璽印抑按于泥上作為封緘憑記的產物。魏晉之前,紙張雖已發明,但尚未廣泛使用,往來文書通常寫在簡牘上,為防止泄密、備檢核,人們會在成捆扎好的簡牘外表系繩置泥,并在其上鈐抑印章。
該展覽分為“統一的秦國”“嚴謹的秦國”“藝術的秦國”三個單元,通過秦封泥中的信息,追溯背后恢弘的歷史,呈現秦朝郡縣制度、官吏制度,乃至書法、藝術等文化成就,帶領觀眾觸摸大秦帝國的歷史脈絡。
1995年,在西安北郊漢長安城遺址相家巷村,大量的秦封泥重見天日。這批封泥的發現地——相家巷村,據專家考證曾是秦時咸陽南宮遺址,也就是秦始皇辦公的地方。這批秦封泥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涵蓋了各級官職、各地名,是研究秦代政治體制、職官和歷史地理的實物證據。
秦廢除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秦封泥的背后,反映了秦在統一六國中取地設郡的歷史進程,這次展覽展出了大量鈐印“亭里郡縣”的封泥,為人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秦國疆域圖。比如,展覽展出帶有“四川”“淮陽”“碭”“蕃”“恒山”“邯鄲”等地名信息的封泥,它們反映了當時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承載著土地歸屬權、管理權轉移的故事。其中,“雍城之印”“櫟陽丞印”“咸陽亭丞”更是見證了秦“九都(邑)八遷”的歷史發展脈絡。
秦的苑囿眾多,功能完善,是秦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此次展覽展出了一批見證秦統一前后大量修筑宮室、苑囿的封泥,如“南宮郎丞”“北宮工丞”“章臺”“安臺丞印”“具園”“康園”“鼎胡苑丞”“上林丞印”“杜南苑丞”等,這些封泥中出現了不少史書中未曾記載過的苑名,大大豐富了人們對秦苑囿的認識。
秦朝歷史短暫,文獻資料較少,遼闊的疆域是如何實現高效運轉?封泥中所反映的軍事制度以及工事管理、車馬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還原出一個治理嚴謹的大秦,揭示了秦朝行政管理的精細化和規范化。
秦國軍事實力強大,擁有先進的管理制度,特別體現在兵器的管理和制造上。封泥中的“武庫”,即為秦軍械的倉庫,是專門負責管理國家兵器的機構;封泥中的“弩工室印”“鐵兵工室”“鐵兵工丞”反映了秦時弓弩和鐵兵器的制造機構,而兵器上的“物勒工名”制度,可視作中國最早的生產責任制,保證兵器的標準化生產。而封泥中“寺車丞印”“小廄丞印”“中廄丞印”等反映出管理馬的機構就有二十余種之多,展現了秦人嚴謹的車馬管理制度。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