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我父親第一次接到邀請來中國展示他的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和《橋》。當時我還是個13歲的小男孩,但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旅行之前我們一家人的興奮。”南斯拉夫英雄人物瓦爾特的扮演者巴塔之子、塞爾維亞著名電影制片人米利科·日沃伊諾維奇8日在上海回憶了父親首次踏足中國的難忘經歷。
當天,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和上海電影特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的“朋友是時間的果實——塞爾維亞(南斯拉夫)電影影像展”在上海拉開序幕,米利科與塞爾維亞知名媒體人葉爾卡·穆西奇·日沃伊諾維奇等出席了開幕式。
塞爾維亞(南斯拉夫)電影以獨特敘事和深刻社會洞察展現了多元文化景觀,其中,最熱門的主流電影類型為游擊隊電影。這類影片在美學上追求簡潔逼真,人物上強調忠誠勇敢,敘事上強調宏大壯烈,成為南斯拉夫電影對世界電影的獨特貢獻。中國觀眾喜愛的電影《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米利科告知,他曾在2000年和2005年與父親巴塔共同造訪中國。每次他的父母從中國回去后,都會談論“這個美麗的國家”和遇到的“美好的人”,“他們會談論在每一步路上所表現出來的愛和善良,并且父親總是樂于接待中國朋友。”
此番是米利科第一次獨自來中國。他在現場感慨,“中國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相信我會多次回來,就像我的三個孩子和上個月出生的孫子一樣。因為我們一家人對中國的愛是永恒的。”
“瓦爾特”開創了動作片戰爭片的新類型,至今也仍然受到新一代觀眾的喜愛。米利科透露,他正在制作一部父親的傳記電影,其中相當一部分關于他與中國老朋友的鐵桿友誼關系。他也期待與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攜手并進,共同譜寫塞中電影發展的新篇章,為兩國文化交流與融合貢獻力量。
主策展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上海電影特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青介紹說,本展覽以塞爾維亞(南斯拉夫)珍貴影像為媒介,匯聚多媒體、藝術裝置、電影、美術、虛擬現實及人工智能等多種藝術形式,使觀眾沉浸于光影與音效的藝術長廊,穿梭在影像的歷史時空中,仿佛打通了中塞之間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電影橋”“中國橋”“友誼橋”。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指出,1896年至今,塞爾維亞(南斯拉夫)眾多電影人以非凡的才華、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藝術表現力在國際影壇上大放異彩。期待上海大學之后能和塞爾維亞在電影聯合制作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次影像展,繼續推進探索兩國文化的交流發展,讓友誼之花在中塞之間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