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3日從西安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千年古都 詩意長安”西安大遺址保護主題新聞發布活動獲悉,該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不斷推動全市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西安地區遺址資源豐富,重要史前遺址和周、秦、漢、唐時期的都城遺址及帝王陵寢在該市均有分布。其中,秦始皇帝陵、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3處大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成秦始皇陵、漢陽陵、漢長安城未央宮、大明宮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唐龍表示,大遺址保護利用是一個系統持續的過程,該市把大遺址保護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工作重點,按照“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推進遺址保護利用,在遺址的城市中促進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相結合、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相結合、與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相結合的理念(“四個結合”保護理念),形成了以漢杜陵遺址公園為代表的“退耕還林模式”,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的“國家公園模式”,以唐長安城城墻遺址公園為代表的“市民公園模式”,以大唐西市遺址博物館為代表的“民營資本投資模式”,以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代表的“集團運作模式”,實現了大遺址與現代社會的相融共生。
在歷次城市總體規劃中,西安都充分考慮了大遺址的保護要求,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專題編制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西安總體布局形態為傳承古都的空間發展模式。編制公布了《小雁塔保護規劃》《秦咸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等大遺址保護規劃,推動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對大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指導、協調和規范作用。
唐龍介紹,近年來,西安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利用,結合不同區域大遺址的現狀稟賦,聚焦融合發展、兼顧改善民生、注重生態保護,不斷創新遺址利用方式,探索實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遺址保護利用項目。
比如,結合城市中心廣場公園建設,實施了隋唐長安城遺址圜丘、明德門遺址保護工程,建成開放了圜丘遺址公園、明德門遺址公園,打造區域文化地標,推動歷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結合城郊區域環境整治,將大遺址保護與生態景觀建設、生態林業項目實施充分融合,營造出既符合遺址本體展示特征,又適合市民游客參觀休憩的阿房宮遺址公園、杜邑遺址公園,實現遺址保護的多元化發展。
據悉,西安市逐年加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市級文保資金從2020年的2500萬元增至今年的1億元。同時積極爭取中省文保專項資金傾斜支持,2020年至今共爭取中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約4.65億元,其中大遺址方面專項資金約2.07億元,相繼組織實施了秦漢櫟陽城、阿房宮、西漢帝陵、隋唐長安城、唐大明宮遺址等大遺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遺址保護狀況,提升了遺址周邊環境,夯實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