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一場由門客藝術團隊張明信組織發起,牛慧明策劃的有關偶發實驗的藝術群展——“環鐵時間”即將在北京朝陽五環下的環形鐵道舉行。這是門客團隊自成立以來首個以“實驗”為目的的戶外展覽,匯集了團隊中的包鐵鷹、呂東源、劉小溪、牛慧明、彭丕、宋兮、塘華、吳智華、張明信等藝術家創作中帶有“研究性實驗”的作品,包括行為、裝置、涂鴉繪畫等。
當代藝術家的實驗
事實上門客團隊至成立以來,就提出了團隊以藝術實驗為根本的發展方向,后來隊員隨著展覽的相互了解和磨合,更加明確了一開始發展方向。
相對于“研究 探索”這些詞,門客團隊認為“實驗”這個概念更有循環性和一些可能性,有“激發創造”的感覺,同時能夠使大家放松心態的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實質上,當代藝術都有實驗的性質。無論是架上繪畫的技法研究還是行為藝術的自我發展。
“環鐵時間”是此次活動的標題,是在表明地點的情況下更為有意的記錄下來門客團隊的每位青年藝術家們探索藝術追求藝術的狀態。
作品與現場環境
環行鐵道試驗線拿著北京地圖,所有人都能發現在北京朝陽區東北角有個大大的圓,地名叫環行鐵道,那里是鐵路做實驗用的,火車提速,地鐵,輕軌,都要在那里做試驗,和諧號也在那里做實驗,整個的圓形是鐵路部門在北京做的一次實驗藝術,與此次展覽自然的形成了一種統一。
不少藝術作品也與鐵道相互關聯。如牛慧明請大家一起飲酒,把剩下的酒瓶仍在道路上,很直接的對于過往的一種判斷,又有和現場的很大聯系,特別是鐵路 火車的飛駛。張明信手中的風箏破壞后的搖擺和墜落也不免讓人感覺到人心中意識的不穩定性思考加以當地的環境更加顯現出一種失落和無奈。宋兮作品直接取名《旅行》結合火車和鐵軌前進表達了藝術家對于一些不確定性事件的思考。彭丕作品樹上的鳥窩和環鐵空曠的環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人想起青年人面對決擇的困惑和無奈。
在一般人們眼中一些偉大的藝術,曾經都是作為邊緣存在的,現在我們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以一種探索實驗的精神做我們喜歡的事情,相信這種精神下一定會產生出一些好的作品。
此次展覽從23日上午11時起至下午16時結束。
部分參展藝術家作品:

張明信《白日夢-成長》1

張明信《白日夢-成長》2

張明信《白日夢-成長》3

包鐵鷹-榜樣1

包鐵鷹-榜樣2

呂東源-土地移植1(此作品已于當日埋于土中)

呂東源-土地移植2(作品已埋入土中)

宋兮-旅行1

宋兮-旅行2

彭丕-氣球鳥窩計劃1

彭丕-氣球鳥窩計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