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鐘聲剛剛敲過,沐浴著新年的喜樂、祥和,1月3日上午,《藝林清音——邵大箴、水天中繪畫作品展》在北京綏風藝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北京綏風藝術館主辦,北京萬世典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xié)辦,共展出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水天中的國畫、油畫作品近70幅,展覽將持續(xù)至1月28日。
本次展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來自國務院、文化部、北京市、中國美協(xié)、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眾多單位的領導、嘉賓近百人參加了今天的開幕式。中國美協(xié)主席劉大為、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中央美院教授靳尚誼、中央美院教授詹建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驍純、首都師大美術學院教授尚揚、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盧新華等親到展覽現(xiàn)場表示祝賀。

畫展開幕式現(xiàn)場
邵大箴,1934年生,江蘇鎮(zhèn)江人,曾任《世界藝術》、《美術》雜志主編,現(xiàn)任中央美院教授、美術學研究所所長、《美術研究》雜志主編,數(shù)十年來一直從事美術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相對于美術理論家的身份,邵大箴的畫家身份卻鮮有人知,多年來的美術理論和書畫研究奠定了他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與眾不同的藝術修養(yǎng),1996年以來,他已成功在國內外舉辦多次個人書畫展,獲得了藝術界的一致好評。本次展覽,邵大箴有近40幅國畫作品參展,談之此次展覽的初衷,深諳書畫的他卻甘以“綠葉”自居,希望通過自己的國畫“綠葉”來襯托水天中的“油畫”紅花,謙虛之余不難看出他對老友的真摯情誼。

水中天作品
水天中,1935年生于甘肅蘭州,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報》、《美術史論》季刊主編,現(xiàn)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到時,1979以來一直從事繪畫史研究和美術評論,見解獨到,著述頗豐。與邵大箴相似,當我們習慣于用美術理論家稱之時,往往忽略了他早年畢業(yè)于西北藝術學院美術系(西安美院)、1956年曾獲甘肅省青年美展油畫最優(yōu)獎的事實。如今在家養(yǎng)病修養(yǎng)的他,重拾數(shù)十年前丟下的畫筆,用繪畫去感悟生命、對抗病魔、沉淀生活的點點滴滴。本次展覽共展出他2010年以來的油畫風景作品近30幅,既有家鄉(xiāng)記憶,也有異域風光,凝練色彩中飽含他對藝術的鐘情,他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得到大家更多的鼓勵抑或批評,以使他能夠繼續(xù)的畫下去。
本次展覽得到了到場嘉賓的一致認可,中央美院教授靳尚誼說,雖然水天中多年未畫,但從今天的作品來看,他的油畫語言非常生動,油畫風景的處理比較現(xiàn)代。在靳尚誼看來,本次展覽開創(chuàng)了非常好的先例,那就是理論家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他認為這會對藝術理論的發(fā)展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中國美協(xié)主席劉大為說, 邵大箴、水天中是國內著名的美術理論家,在美術理論方面非常有建樹,他們?yōu)橹袊佬g的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他們在理論方面的建樹對美術界的繁榮發(fā)展和新中國美術的輝煌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說,邵大箴的山水畫作品是在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研究、學習后提煉而成,他并沒有像一般的山水畫家那樣把各種皴法都來一遍或者各種云水、雜樹、山石都去臨摹一遍,然后才去創(chuàng)作出新,他的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的,有自己的語言,有非常鮮明的風貌,讓人耳目一新。劉大為說,水天中的作品雖然是第一次看到,但水天中作品中色彩的構成、色彩關系的處理都讓他覺得非常優(yōu)秀,有很多經(jīng)典的元素在其中,讓他很吃驚。在劉大為看來,兩位美術理論家的這種“反串”表演既讓人覺得分外新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術的繁榮、發(fā)展。
在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杜少虎眼里,邵大箴、水天中先生是當代美術界的重要理論家,他們既有深厚的學識積累和文化修養(yǎng),又有著扎實的繪畫基礎,正因為此,他們的美術創(chuàng)作才顯示出不同凡俗的藝品格。他說,今天的聯(lián)展是近幾年來美術界別開生面的畫展,之所以以“藝林清音”為主題意在表達當代美術理論家曠達的胸襟與自然的情懷,同時也是在表現(xiàn)中國美術領域中一種不同的繪畫創(chuàng)造。他希望通過這次油畫展我們希望給美術界帶來更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