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袁運甫水墨畫展”開幕式暨作品捐贈儀式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舉行,袁運甫先生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5幅代表作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袁運甫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為配合展覽及捐贈活動,“袁運甫水墨畫研討會”也隨后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袁運甫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畫家、公共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在長達60年的藝術生涯中,袁先生涉獵中國畫、油畫、水粉畫、插圖藝術、設計藝術和大量公共藝術創作活動。他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藝術大家。
在繪畫藝術領域,袁運甫先生的最大貢獻有兩點:一是他在西畫創作中,通過對西方繪畫藝術的研究和實踐,創造出深具時代風格和本土色彩的作品。這一創造將現代色彩學與中國民間藝術的主觀色彩表現相融合,帶給觀者不同尋常的視覺享受。二是袁運甫先生對中國水墨畫藝術的創新貢獻。從上世紀60年代起,袁先生在水墨畫、彩墨畫的創作中,著重在繪畫體裁、創作方法、色與墨的交融等多個方面,對傳統水墨藝術進行創新實踐,推進了中國水墨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公共藝術創作上,袁先生堪稱中國現代壁畫復興運動的開拓者、引領者。1973年,他創作了鴻篇巨制《長江萬里圖》稿,1977年又參與毛主席紀念堂的公共藝術創作,再到1979年首都國際機場壁畫《巴山蜀水》的落成,袁先生的藝術創作,成為那個時代的藝術標志之一。近些年來,他為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等國家形象藝術工程的創作,以及為眾多城市公園、廣場、地鐵、大學等大型文化地標性藝術工程的創作,體現出一個藝術家對國家發展的高度的責任感和不衰的創作激情。他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提出了“大美術”理論,并進行深入思考。在公共藝術創作上提倡“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對推動全社會的文明和審美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到今天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袁運甫先生作為其中的一位藝術教育家,以厚德載物的道德境界,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他提倡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辦學主張,特別強調對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學習和研究;重視對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研究并力促加強區域間文明的對話與交流,強調對現代科學技術、新材料發展的關注和探知。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就力主聘請民間藝人、歐美及港臺藝術家走進大學課堂,并形成制度化,開啟了改革開放之初藝術創作與人文交流并重的先河。
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副秘書長盧昌華,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朱維群,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副院長李文儒等出席了當天的開幕式。展覽將于5月25日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