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敬居士 俗名李敬瑜,字,省黙。1973年5月出生,漢族,黑龍江樺南人。大學本科,副教授。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音樂系。大連民族學院附屬藝術學校聲樂教研室主任,遼寧民族藝術學校音樂教研室主任,大連弘大文化藝術發展中心主任。系中國佛教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學會會員,中國輕音樂學會會員,中國演出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生活報》社通訊員,北京經紀人協會會員,遼寧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大連市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學院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聲樂專業高級考官。
觀賞《佛像典藏》得到心靈啟示
早期的佛教藝術,基本上遵從了印度無佛像的傳統,因此,將佛陀以畫像呈現的佛像藝術在公元1世紀前后才出現,持續至今。然而目前,我國的佛教經書大多數都還是只有文字的,內中帶有佛像繪畫的,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現今,一部《佛像典藏》填補了佛教大藏經上缺少佛像的空白。它是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首部系統編纂佛教造像藝術的精選集,生動地表現了眾多佛學典故和佛像寶藏,再現了我國佛像繪畫藝術的魅力與真諦。對于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利益眾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佛像典藏》中一幅莊嚴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畫像映入眼簾,畫者精工細作的筆法是傳神要點,觀者駐足認真地欣賞。在一幅幅工筆重彩的觀音、羅漢像中,間或包含著山水、花鳥、走獸等人間景象,內容惟妙惟肖。

佛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觀禮佛像,可以使人感悟佛道。佛像繪畫則是感化心靈的藝術,清凈的佛像總給人以神圣莊嚴感,對人有一見生情的吸引力,可以啟迪人的悟性,能在無形中發揮祛惡揚善的功德。通過觀賞《佛像典藏》中的每幅工筆重彩畫作,給佛法修學者帶來至高無上的心得體會,更會給人以啟示:
“人與大自然有心靈交感的喜悅,大自然的清凈、大自然的寧靜,這美妙之精神感受與體驗,使人無形中放下一切,是真享受。”
“人們因欲而累積身口意之罪,即死后淪入煎熬痛苦。愛欲如暗箭(內心的暗箭),貪婪嗔恨愚癡我慢好比四枝毒箭,會引發世人多種可怕的疾病。”
妙敬居士對佛法的這些領悟,其中也傳達出了他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修行。看到佛像繪畫作品中,一筆筆,彰顯的是正知正見;一層層,凝結的是頂禮贊嘆。欣賞這些佛像繪畫作品,藝術家的清凈之心躍然紙上;品讀這些佛法修學心得,觀者得到的不僅是一次藝術的陶冶,也是一次心靈的凈化。《佛像典藏》可以幫助佛教修行者更好地、更真實地理解佛經和佛理。對于未入佛門或初入佛門的人來講,《佛像典藏》中清凈、莊嚴的佛像和通俗易懂、言簡意賅、濃縮佛經精華的“佛法修學心得”,大大地降低了廣大信眾了解佛學、研修佛學的門坎,為其打開了方便之門,幫助其更快地懂得佛法的精髓。

教書育人,傳承佛教文化藝術
妙敬居士2010年臘月初八皈依佛門,發愿將此身心奉獻于佛陀;此后,潛心于佛法,廣行菩薩道。曾記得夏荊山老居士常說過的一句話“愚者多煩惱,智者常歡喜”,而就是這句名言常常會給人們以一顆歡喜感恩之心,笑迎生活中的一切境緣,動靜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這正是若水般智者給我的啟迪。
他出身于教育世家。1973年出生于黑龍江樺南,從小學習音樂,高中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畢業后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特別是在藝術教育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藝術底蘊。為了力求在聲樂教學上有所新的發展和突破,不斷拜師學藝提高專業技能,本著求知成才建功,拼搏進取育人的宗旨。在聲樂表演藝術發展和教學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所培養的學生分別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國家級、省級重點藝術院校。曾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也分別在國家級,省市級的學術專刊中獲獎。2002年12月在東北師范大學學報音樂教育專刊中發表了《呼吸在演唱及教學中的基本運用》,該論文榮獲全國社科學報“雙十佳”學術論文。2003年9月被大連民族學院評為優秀教師。在聲樂專業考級中,成果顯著。2007年10月被中國音樂學院評為全國聲樂考級優秀指導教師。2008年8月在全國青少年藝術風采電視選拔活動中榮獲全國總決賽區優秀指導教師。2009年6月在遼寧省中等職業藝術教育教學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雖然身為教育學者,又擔任了眾多的社會職務,但他并沒有離開過教學第一線,一直擔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遇到有時因開會和其他活動耽誤了教學,他會用最誠心、耐心、愛心的教學態度設法抽空把課程給補回來。他桃李滿天下,隨著他名望的不斷提高,前來向他求教的學生越來越多,對此他總是耐心輔導,誨人不倦。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要有生活和藝術感染力,更要有發展和創新。在工作之余,他在音樂創作上也頗有專長,寫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作品。其中為軍旅題材創作的歌曲作品有《封封家書寄深情》、《光榮的十八團》、《哨卡之歌》、《總有一天》、《丹心鑄軍魂》等作品,分別在解放軍文化藝術報刊中發表并榮獲獎勵。 為情感題材創作的歌曲作品有《生日的祝福》、《我們》、《小草的歌》、《夢回草原》、《人民百貨為人民》、《藍色的大連,藍色的愛》等作品,也分別受到文藝界專家的好評和贊譽。 同時他的音樂作品也受到了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國家著名詞作家鄔大為教授的高度評價。
佛教音樂起源于印度吠陀時期,佛陀根據其中記述梨俱吠陀歌詠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指偈頌,方便宏揚佛法。佛教音樂被稱為梵音,又名梵唄。早在隋唐,梵唄隨著佛教的興盛傳播,另一方面,梵唄演化音樂藝術的“佛曲”也在宮廷和民間盛行,現在人們把“梵唄”和“佛曲”統稱之為佛教音樂(范疇)。 隨著佛教的傳播,民間吟唱贊偈甚為流行。佛教中涌現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藝術修養的僧人和俗家弟子,為中國佛教音樂創作、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場所和條件。這一時期,各地佛教音樂在創作中,又因方言、地方音樂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風格各異。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法華經·方便品》云:“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佛教音樂對于中國民間說唱音樂、音韻學以及樂律、音階和字譜學的發展,均有重要影響。另外,崇奉佛教的音樂家和民間音樂藝人,還創作過不少宣傳佛家思想的非宗教儀式所用的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

妙敬居士也不例外,現實生活中也是崇奉佛教的音樂工作者。他不僅在教學上有所建樹,對佛學文化也有深厚的造詣。“平等之懷,唯理是尚”是妙敬居士最喜歡的一句格言。對于佛教各宗派,他并不獨崇一宗而排斥他宗,他曾說:“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最妙。”這種諸宗并弘的做法,是本著為佛教整體著想的用心。此外,他不僅對于內明、國學有深入的學習,而且對于易數、哲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都能融會貫通。
他在學習佛法的同時,不斷吸取佛法精髓,在弘揚佛教文化和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付出了一番艱辛。自皈依佛門以來, 經常參加國家和省市級佛協的大型佛事活動,以及海峽兩岸的大型弘法募捐活動。為發揮自身藝術特長,在大連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釋義輝法師的倡導下,又籌備和組建了大連市佛教協會——海潮音合唱團。在此期間也分別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佛教音樂作品,如《阿彌陀佛在心中》、《南無觀世音菩薩》、《大愛永恒》、《九霄銀河祥云漫天》、《神韻梵音》、《世間萬物皆源生》、《禪心道緣》、《觀海》等作品。
如果說通常的藝術匠心,只是為了傳達藝術家創作的熱情與個人獨特的靈境,那么優秀的佛教音樂藝術則揚棄了這些凡塵的意境。妙敬居士的佛教音樂藝術,圓融地體現了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他將自己對佛教深切真實的體悟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用中國民族藝術的創作手法,結合西洋音樂結構的特點、寫實融為一體的技法,創出了一首首清凈莊嚴、慈悲無我的佛教音樂。他的佛教音樂作品,不僅贏得了佛教信眾的歡喜贊嘆,也受到諸多海內外藝術大師的贊譽嘉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