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當首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把藝術品搬到展廳內,像冰箱一樣展示時,引起了那個時代熱烈的討論。它的成功勢如破竹:短短時間內,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便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展覽盛事。
在第40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首先映入參觀者眼簾的是瑞士藝術家Valentin Carron的作品:一個12米高的木制十字架。
用瀝青涂抹的黑色,是為了紀念經濟危機造成的藝術市場繁榮的尾聲。這也是為了給今年到巴塞爾藝術圣地朝拜的61,000名參觀者留念。
今年蘇黎世著名的Bruno Bischofberger畫廊為第40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奉獻的價值8000萬瑞郎的作品沒有找到買主,這是不是意味著藝術品市場的轉折?就像美國的藝術家所說:“最好的藝術就是藝術的買賣”。
當其他藝術展不得不放棄一些活動,倫敦、紐約的一些畫廊空空如也的時候,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還在有意識地對抗著市場的不景氣。
瑞士著名畫廊Hauser & Wirth的Anna Helwing對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充滿信心:“Art Basel是所有展會之母,如果有展會幸存的話,那么就是它”。
“向所有人開放”
對收藏家和藝術品愛好者來說,拜訪這個世界上最大最盛大的博覽會是必須的;而對畫廊來說,能夠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是一種榮譽。今年共有1100家畫廊申請了第40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展位,這可能是創紀錄的,而其中只有308家如愿以償。
這和成立之初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是多么的不同。1970年,當它被藝術品商人Trudl Bruckner、Balz Hilt和Ernst Beyeler組建時,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并展示他們的作品。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是為了對抗科隆藝術品市場成立起來的。那時巴塞爾希望舉辦一個開放式的展會,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副主席Annette Schönholzer對swissinfo.ch說。
1967年成立的科隆藝術品市場(現更名為Art Cologne)可以說是世界上首個藝術品展覽會,但參展的幾乎都是德語畫廊。與科隆不同,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一開始就面向國際。
與科隆藝術品市場“卡特爾式”(引自《Die Zeit》)的封閉風格正相反,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是一種民主的模式。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成功引起了科隆組織者的極大反感,甚至呼吁抵制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盡管如此,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還是在1973年超過了科隆藝術品市場,并從此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品博覽會。
消費和投機
把博物館和畫廊的藝術品搬到展覽大廳,像縫紉機、家具、葡萄酒一樣賣掉,這種方式在當時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畫廊終于收起了它多愁善感、為藝術服務的理想主義形象,第一次露出了商業野心,”在藝術博覽會成立伊始,德語電視臺這樣評論道。“從來都沒有這么清楚明了,藝術也是一種商品,一種消費品。它很快發展成大眾產品,這種趨勢無從阻止。
把博覽會定位為聚會場所和銷售平臺的理念很快在藝術界流行起來:如今世界上有600多場展覽主要為畫廊和收藏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