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軸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一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城市景觀的畫幅(圖一)。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并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并未見于北宋后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此畫卷是畫家選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個局部,細細加以描繪,猶如現場錄象中的一段切片。從外城的菜園子,一直畫到內城最為繁華的地段,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F在,每當《清明上河圖》卷在故宮博物院對公眾展出時,在它的展柜前總是擠滿了觀眾,排著隊順序緩緩移步,觀看得興味昂然,從他們的口中不停地傳出贊嘆聲。《清明上河圖》吸引觀眾的藝術魅力,除了整幅畫作氣勢宏大和高超的寫實技藝之外,還有就是極其出色的細節描繪。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二
畫卷展開,人們的視線隨著一條寬寬的河流進入了畫面,這條河就是當時為汴梁提供漕運,供應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汴河(圖二),河上舟來船往運輸繁忙,沿河還有許多糧倉??堪兜拇?,搭著跳板,正在卸貨。畫家非常敏銳地注意到汴河上這一十分常見的景象,用寫實的畫筆,將這些場景真切、如實地描繪了下來。滿載貨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幾乎已經接近船幫,而已卸完貨的船只,則吃水較淺,這一細節(圖三)被畫家捕捉到,很好地表現在畫面上,使得內容豐富、生動,具有極強的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