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民族歌劇《彝紅》6月3日-4日國家大劇院首演.《彝紅》領導、演員合影
由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和涼山文廣傳媒集團出品的原創民族歌劇《彝紅》自2014年創排、公演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無論是在涼山、成都還是在武漢的公演都座無虛席,獲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摘得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二等獎,第六屆國際戲劇奧林匹克獎,第三屆四川省文華獎、四川省第七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最佳劇目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6月3日、4日,《彝紅》將亮相北京國家大劇院。

《彝紅》北京首演慶祝彝海結盟80年
民族歌劇再現“彝海結盟”
舉起結盟酒,豪氣沖牛斗
危難擔大義,生死誓同仇。
丹心照日月,碧血寫春秋。
敢為英雄事,彝人自風流。
這是劉伯承元帥回想當年“彝海結盟”一幕的詩作。1935年,紅軍長征過涼山,途中發生了巧渡金沙江、會理會議、禮州會議、“彝海結盟”等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彝海結盟”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讓紅軍重蹈太平天國全軍覆沒的企圖。結盟后彝族人民七天七夜的護送,為紅軍羸得了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寶貴時間,為紅軍保存了可貴的有生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講到:“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民族工作。在長征途中,劉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領小葉丹‘彝海結盟’傳為佳話”。
“彝海結盟”為中國共產黨在復雜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和我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形成開創了成功的范例,是黨史、軍史、革命史和民族團結史上的輝煌篇章。
民族歌劇《彝紅》正是為觀眾再現了著名的彝海結盟的故事。
1935年的“彝海結盟”,在涼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留下了一面“中國工農紅軍果基彝民支隊”的旗幟。紅軍北上離開涼山后,果基小葉丹被謀害,為了保護旗幟,實現丈夫對將軍的承諾,果基夫人將這面浸染著彝漢人民鮮血的旗幟縫在自己的百褶裙里,四處躲避國民黨的追殺。1950年,她親手把旗幟交給了解放大涼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直到今天,這面凝聚著紅軍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誼,記載黨的群眾路線和民族政策的偉大實踐,見證涼山彝民族對中國革命重大貢獻的旗幟仍然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2015年,是紅軍長征勝利暨“彝海結盟”80周年。為了傳承“彝海結盟”精神,弘揚紅色“中國夢”,涼山歌舞團在2014年決定把“彝海結盟”這段英雄傳奇故事以歌劇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于是,一部反映中國革命非凡歷史、詮釋紅色經典、弘揚主旋律的民族歌劇——《彝紅》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彝民族文化藝術史上的第一部歌劇作品,融合展現了獨特的彝族音樂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特色。
談及創作初衷,《彝紅》策劃人、涼山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方勇表示:“‘彝海結盟’是一個時代的結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結盟,更是一個夢想追求的結盟。它承載了新中國的夢想,也表達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訴求。在新的歷史時期,《彝紅》反映了彝族人民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的政治追求,表達了彝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團結和諧、繁榮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生命情懷。”
劉伯承元帥的女兒劉雁翎書面致信:“我認真觀看了你們創作的《彝紅》,覺得這是一部歌頌黨的民族政策,歌頌革命傳統的好劇。因此,我支持這個劇。祝你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宣傳正能量的作品。”

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唯平發言

涼山州文廣新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方勇發言

《彝紅》總導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團長 黃定山臺上發言

《彝紅》作曲、四川通俗音樂協會主席、音樂制作人劉黨慶發言
強大陣容演繹傳奇故事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珍珠和瑪瑙在一起
火把和光明在一起
美酒和歌聲在一起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大涼山彝族民間歌舞藝術文化積淀深厚,具有濃濃的民族情感和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涼山歌舞團從1956年成立以來,傳承著大涼山優良的藝術氣質,一直是中國彝民族舞臺藝術的開拓者和杰出代表。從上世紀50年代,反映涼山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步跨千年”歷史飛躍的話劇《奴隸之歌》走進北京,到“三進中南海、四進大會堂”的演出,到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作品《快樂的諾蘇》,以及“民族歌舞,北看延邊,南看涼山”、“中國民族藝術之花”的贊譽。六十年來,涼山歌舞團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文藝方向和民族特色化道路。
“今天,《彝紅》表達的是涼山民族文藝工作者歷史使命的延續和民族責任的擔當,抒發的是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對四川涼山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民族藝術夢想的追求。正如“彝海結盟”蘊含的巨大精神財富引領我們一樣,《彝紅》的創作生產,為新時期涼山歌舞團的藝術發展打開了一扇光亮的窗。”《彝紅》出品人、涼山歌舞團黨總支書記、涼山文廣傳媒集團董事長劉康說。
一位業內人士觀看后表示,《彝紅》應該不是一臺普通的舞臺劇,應該不同于任何一臺少數民族關于革命歷史題材的舞臺作品,因為無論是從彝民族本身還是“彝海結盟”這一傳奇歷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彝紅》呈現給舞臺的是一幅民族的詩與畫,感動的是一個民族的心與魂,品味的是涼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態的獨特魅力。
為了將“彝海結盟”這段紅色英雄傳奇史詩般呈現于舞臺,向觀眾展現一個即有主題思想、又有文化質感的舞臺藝術作品,《彝紅》起用了強大的創作陣容。國家一級編劇、四川人藝藝術總監李亭任編劇、藝術總監,著名戲劇導演、解放軍總政歌劇團團長黃定山任總導演,國家一級導演曹平任導演,四川人藝創作中心主任朱天天任副導演,四川通俗音樂協會主席劉黨慶作曲,國家一級指揮唐青石任音樂總監、指揮,上海戲劇學院MFA藝術碩士童為列擔崗舞美設計,解放軍藝術學院舞美隊隊長周丹林任舞美總監,沈龍服裝設計,吳瑋燈光設計,宋多多音響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