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女图一级A片-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能看-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亚洲欧美日本欧美在线播放污|www.rxmjg.com

用名戶 密  碼 會員注冊 | 忘記密碼
·本站首頁 ·加入收藏 設為主頁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

古代卷
  • 姓名:
  • 朝代:
  • 省份:
現代卷
  • 姓名:
  • 類別:
  • 省份:
本站 > 名家 > 書法家 >書法家專題> 正文

這100個書法術語,你懂幾個?

來源: 中國國家藝術網   2016/6/3   作者:   地點:北京

N0.1臨摹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復寫的稱“摹”。南宋美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NO.2對臨

指面對字帖模仿書寫,可以綜合訓練自己觀察和把握字帖的能力。

NO.3背臨

即不看字帖憑記憶摹仿字帖書寫,主要訓練自己對字貼的記憶和消化能力。這一方法,是由臨轉向自己獨立書寫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種訓練。陸維釗先生說:“背者,將帖看熟,不對帖而自寫,就如背書,而一切應須合乎原帖謂”。

NO.4意臨

即臨摹一件作品,不要求酷似,而是學其一部分,或取筆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風格,或取意境。這種臨摹的好處是比較自由、可以擺脫形似上的羈絆,追求神似,真正把某家的長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來。一般是在掌握了一定筆墨功力之后,才

采取意臨的方法,它可以長期堅持下去。即使是很有成就的畫家,也常常要通過意臨,不斷吸取前人的精粹以充實自己的創作。

NO.5抄帖

是練字過程中易犯的一個毛病,雖然對著帖,但只抄字,不顧間架、點畫,自作主張,任意為之。這種毛病,最要不得,必須注意避免。

NO.6提按

是指書法運筆技巧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運筆中調換筆鋒的手段。一般來說,起筆是先“按”再“提”,轉折是先“提”再“按”。

NO.7轉折

是書法運筆方法之一。“轉”,指作書過程中,筆鋒左右圓轉著運行;“折”,是指起筆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過程中,筆鋒運行果斷、肯定,使之顯露出有力的棱角,是方筆之法。“轉折”一般是指在橫折、豎折等筆畫的寫法之中,行筆至轉角處的運筆方法,它包括“圓轉”和“折轉”兩種,分別從“轉”和“折”的運筆不同之處加以體現。

NO.8懸針

書寫直畫下端尖銳,如針之倒懸,故名。與垂露為兩種形體。馮武(簡緣)《書法正傳》稱:“將欲縮鋒,引而伸之,須要首尾相等。但鋒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懸針始于《蘭亭)‘年’字。后人遂以為法。”

NO.9垂露

書寫直畫的一種形態。其收筆處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鋒的筆勢,不同于“懸針”。唐代孫過庭《書譜》稱:“觀夫懸針垂露之異。”

NO.10中鋒

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別于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NO.11側鋒

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體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晉人多用之。

NO.12折鋒

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折疊帶方者,以別于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南宋姜夔《續書譜》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家之體定于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折鋒利于點畫方勁和創造姿勢。清代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后,稱其筆法“以搭鋒養勢,以折鋒取姿。”

NO.13裹鋒

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于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

NO.14逆鋒

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清代劉熙載稱:“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括如此,著相便非。”

NO.15蹲鋒

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致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超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瑾《玉堂禁經》稱:“蹲鋒,緩亳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超者,必先蹲之。”

NO.16枕腕

左手手掌枕于右腕之下,或將右手手腕置于臺面,叫“枕腕”。枕腕,目的是要運用指頭的力量去寫字,并不能充分發揮手腕的作用。這種方法與“懸腕”、“提腕”比較,懸殊很大,失去了運腕的流便性。自古以來這種方法也不時提到,但是,大都認為此法不宜提倡。有人認為可以用這種方法寫小字。依我看,下小楷用這種方法也是不靈便的。因為,這種方法過于呆板,伸縮性不大,光靠手指的力量去書寫,很難通過肘、臂的力量而貫注毫端,字自然不會生動,筆力也不會強。所以,這種方法就不必要用了。

NO.17懸腕

自腕至肘皆懸中而不著案,叫“懸腕”。元代書法家陳曾在《翰林要決》中說:“懸著空中最有力”。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也說:”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誠然,這種運腕方法是書法中最佳的一種。腕至肘不著案以凌空取勢,不僅容易將全身力氣送至毫端,而且,無論是直筆橫下,還是橫筆直下,筆力自能沉勁,縱橫如意。尤其是寫大楷或行草書,轉動靈活,生氣勃發,不會出現拘滯的弊病。

NO.18提腕

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叫“提腕”。前人有云:“下筆有千仞之勢,此必須提高手腕而后觸之。這就是說,要下筆有力,四面展動,就必須高提手腕,芳能得其雄奇的姿態。提腕這種方法較適宜寫中楷、不宜寫較大的字,或行草書。因這種方法,肘部著案,

不僅限制了運筆的幅度,而且,也很難顧及整篇的氣勢,勉強為之,寫出的作品必然欠缺不周,且難以表作品的神姿。當然,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寫字不可能使用懸腕,所以,這種方法暫時還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必須要練習高提手腕。也就是說,肘部

不要著力地緊貼字抬面上,否則氣力不易通過肩、臂貫注下來,影響書寫的效果。

NO.19法書

指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書法作品。古代將書寫于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書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詩句。今通稱所作之書法作品為法書,還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NO.20法帖

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命侍書學士王著編次摹刻秘閣所藏法書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x”字樣,總稱《淳化秘閣法帖》。“法帖”的名稱,相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

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

NO.21書丹

碑刻術語。指用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隸釋》:“《石經》,蔡邕書丹,使工鐫刻。”南宋姜夔《續書譜》:“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余,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稱書墓志銘為書丹。

NO.22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物最早見于唐代。方法用宣紙受濕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紙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后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朱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時所拓的稱“初拓”。

NO.23刻石

專指鐫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處,而可識者七十二。”

NO.24牽絲

也叫“引牽”、“映帶”,是指書法的點畫之間或字與字之間,筆勢往來牽帶的形跡。

NO.25簡牘

指的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的總稱,是在紙張發明之前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寫載體。

NO.26暗過

是指橫折的轉折之處不在像初唐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那樣用方筆內撅,出現一個很勁峭的“肩”,而是在橫折的轉折之前將筆鋒輕輕提起,緊接著轉筆下行,使轉角圓渾含蓄,不露痕跡。

NO.27椰讓

“挪讓”是指組成字的各部分點畫之間彼此相讓,又互相呼應,使筆畫多的字不顯得密集,筆畫少的字不顯得疏空,如“馬”旁、“烏”旁的字,左邊都要寫得平直,給右邊的半個字讓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類推。

NO.28天然

指書家學識修養的自然流露,不經刻意雕琢而形成的藝術特色。

NO.29 神采

即精神風采,借用于書法,就是作品的風神、氣韻、意趣,它是書家精神氣質、個性情懷的筆墨體現。

NO.30形質

是指書法的形體方面的東西,包括長短、高低、疏密等。

NO.31性情

是內在的精神、氣勢、韻味等方面的體現。

NO.32布白

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布置字、行之間空白關系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

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NO.33行氣

指書法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映帶關系。一般要求筆斷連,聯綴成行,積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書寫中,既有變化,又能和諧,如清代宋曹<書法約言》稱:“勿往復收,乍斷復連,承上生下,戀子顧母。”行氣在行草書中的關系尤為重要。

NO.34墨豬

比喻字體筆畫豐肥、臃腫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團,故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東晉衛夫人<筆陣圖》稱:“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書寫粗筆道的字而不見筋骨,易犯此病。

NO.35合作

唐代孫過庭<書譜》稱:“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舊時行家們習慣于將書寫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稱為“合作”。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張懷??、二王等書錄:“(王)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后云:‘下官此書甚合作,愿卿存之。

NO.36平正

“平正”,就是我們常說的“橫平豎直”,這是點畫結構的一個基本原則。但要注意,“橫平豎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帶斜勢的平。因為人的兩眼,視覺并不平衡,橫畫真正畫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錯覺,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橫畫必須稍帶斜勢,但又不可斜得過分。大致橫畫斜度應為5。一7。左右。超過這個角度,就是太斜;不及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所謂豎直,就是每一個直畫,不論中間、左右、上下,都要畫得很直,不可歪斜傾側(但“門”的左直,“彳”等的直畫例外)。

NO.37生熟

學習書法的熟練程度。初學者生,久習則熟。北宋歐陽修稱:“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全。”指法書的神采氣質。一般認為太熟則媚俗,熟而能生則高雅。清代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稱:“董思翁(其昌)云:‘作字須求熟中生’此語度盡金針

矣。山谷(黃庭堅)生中熟,東坡(蘇軾)熟中生,君謨(蔡襄)、元章(米芾)亦尚有生趣。趙松雪一味純熟,遂成俗派。”

NO.38習氣

對書法情調的品評語。泛指用筆、結體等方面流于熟濫的情調。寓有貶義。清代王澍論趙孟?\書:“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為勝,晚歲成名后,因難簡對,不免浮滑,甚有習氣。”

NO.39入帖

所謂入帖,是指在以碑帖作為范本的習書過程中,從陌生到熟悉,逐步掌握了范本的筆意、筆勢乃至精神體貌,能夠融洽地放入帖中和原帖相一致。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不下苦功,難以做到。一般來講,能達到入帖的水準,就進入了“專”的領域,

距離樹立“門戶”就不太遠了。

NO.40出帖

所謂出帖,是指在臨摹范本的過程中,不斤斤拘泥于范本,亦步亦趨地摹仿,而是在掌握范本的筆意、筆勢、筆法的同時,寫出自己的面貌。

NO.41變化

“變化”是指一個字中有兩個以上相同筆畫的,要變化形狀,避免雷同。

NO.42讀帖

“讀”帖就是指多看,多與帖里的字打交道,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NO.43用墨

墨色有焦枯濃淡干濕之分,作書使毫行筆燥潤相間的技法稱為“用墨”。<續書譜》稱:“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竹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元代趙孟煩稱:“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太濃則失筆意。”明代李君實則認為:“羲之書,墨嘗積三分,何也?東坡真跡墨濃如漆,隱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而風韻有余,然則松雪所云,特楷書耳,行書則不然。”明代董其昌對用墨獨多心得,曾稱:“凡強紙用墨,使墨有余,濃墨用筆,使筆勿竭。飲墨如貪,吐墨如吝,不貪則不贍,不吝則不清。”又稱:“磨墨須奢,用墨須儉,

漬墨須涂,用墨須淺。”其作書濃淡互用頗得用墨之秘,清代王澍評董日:“始以畫法用墨,初覺氣韻鮮妍,久便黯黠無光,然其著意書究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察耳。”用墨作風,往往因人而異,如劉墉喜用濃墨,王文治專尚淡墨,故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說。近人吳昌碩則善用焦墨,另具一格。

NO.44骨法

亦稱“骨力”。書法術語。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畫有六法,其二為“骨法用筆”。論者認為:骨法用筆,能把筆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提按起倒,挺拔矯健,渾身都是解數才行,乃從長期懸肘中鍛煉得來。

NO.45肉法

比喻書寫時筆墨濃淡、肥瘦、粗細的一種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一則中稱:“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即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筆道由筆醮水墨寫成,故在運用時,又稱:“初學提活、蹲輕則肉圓;老成提緊,蹲重則肉料。…‘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干研墨則濕點筆;濕研墨則干點筆。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

NO.46血法

比喻書法用墨用水的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在“血法”一則中稱:“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稱。認為水墨的運用:“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

NO.47墨法

亦稱“血法”。一日: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地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談欲其華。”宋姜夔《續書譜·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夢樓專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二日:磨墨之法。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云:“研墨如病,蓋重其調勻而不泥也。”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污,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冱,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NO.48筆法

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瑾道<玉堂禁經·用筆祛》云: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于“永”字。故元趙孟頻于《蘭亭跋》中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NO.49章法

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系為“小章法”。明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章書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NO.50壁坼

比喻用筆如泥墻自然坼裂的痕跡,無做作習氣。南宋姜夔《續書譜>稱:“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

 

NO.51八病

書法術語。泛指書寫點畫經常出現的弊病,俗稱敗筆。八病都是以接近這類點畫的實物形態定目,如: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棱角、折木、柴擔等。

NO.52院體

宋太祖時曾置御書院,書院成員都是學習王羲之的字,以用于書寫當時朝廷的各種文告敕令。這種字,體輕勢弱,多呆板無神,了無高韻,人稱“院體”。后來,人們不管其書者為誰,書為何體,凡無骨力、無神韻的書法皆被人稱為“院體”。故這一書法術語。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

NO.53鉤填

復制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在法書上,先以細筆雙勾,后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勾廊填”。南宋姜夔《續書譜》謂:“雙勾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

NO.54結體

亦稱“結字”、“間架”“結構”。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漢字尚形,書法又是“形學”(清康有為)故結體尤顯重要。元趙盂煩《蘭亭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漢字各種字體,皆由點劃聯結,搭配而成。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縮、伸,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構成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要使字的筆劃搭配適宜、得體、勻美,研究其結體必不可少。正如清馮班在《純吟書要》中所云:“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可見,結字在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NO.55筆鋒

筆毫的尖鐵。姜夔《續書譜·用墨》云:“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字的鋒芒,也叫“筆鋒”。能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字的點劃之中者,叫“中鋒”;能藏在點劃中間的不出角者,叫“藏鋒”;將筆之鋒尖偏在字的點劃一面者,叫“偏鋒”。一般以“偏鋒”為書法之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云:“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NO.56飛白

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是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各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唐代張懷璀《書斷>載:“飛白者,后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倍共云:c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北宋黃伯思稱“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明代趙宦光稱“白而不飛者似篆,飛而不白者似隸。”今人將書畫的干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傳世的唐宋御制碑多以飛白題額,如《晉祠銘>、《舁仙太子碑))等。清張燕昌、陸紀曾有《飛白錄》二卷。

NO.57法帖

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的法書及其拓本;稱為“法帖”,即可供效法者。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書學士王著摹刻秘閣所藏法書,編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x”,湯《淳化閣法帖》,其“法帖”之名相傳由此始行。《法帖

譜系》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

NO.58隸變

所謂“隸變”,是指篆書轉變到隸書過程中,通過快寫、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方式,改變和簡化原有的篆書結構和用筆方式,在變化中逐漸形成規律并被普遍運用。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隸變過程,正是中國文字由古文字系統向今文字系統的演變過程。戰國后期出現的<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等簡牘中,可以清晰地找尋到秦篆隸變的軌跡0 1980年四川省出土的秦地《青川木牘>,牘上三行墨書的書寫時間定在戰國后期秦武王二年(前309年),被視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隸標本。

NO.59款識

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漢書·郊祀志下》:“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于宗廟。”顏師古注云:“款,刻也:識,記也。”此外,還有三說:一款是陰文凹入者,識是陽文凸出者;二,款在外,識在內;三,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均見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書、畫上標題姓名,也稱“款識”、“題

款”或“款題”。畫上款識唐人只小字藏樹根石罅,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代,始記年月,也僅細楷,書不兩行。唯蘇拭有大行楷,或跋語三、五行。元人從款識姓名年月發展到詩文題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題跋之風大盛,至今不衰。可見,款識,有二義:一、指書畫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鑄刻之文字。

NO.60題跋

書寫于書籍、碑帖、書畫作品的品評、追述故事、考證版本及淵源等方面的文字。書寫于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稱“題”,后面的稱“跋”。

NO.61桶聯

亦稱“楹帖”、“對子”、“對聯”。書法藝術的一種幅式。由上、下聯組合,是懸掛或粘貼在壁、柱上的聯語。如新春時節張貼于門上的“春聯”。字的多寡無定規,一般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特多的長聯,叫“龍門對”。

NO.62臺閣體

書體名。明清時期科舉考卷的字體,要求寫得烏黑、方正、光潔、大小一樣。到清代中期,要求更嚴,使書法藝術到了僵化程度。在明代此種書法叫“臺閣體”,清代則叫“館閣體”。因當時館閣及翰林院中的官僚擅長寫這種字體,故名。后來把寫得拘謹刻板的字貶稱“館閣體”。

NO.63玉筋篆

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齊已《謝縣城大師玉筋篆書》詩稱:“玉筋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后人論書,將用筆圓渾道勁的其他字體亦稱為“玉筋”。如明代王世貞評論顏真卿書:“《家廟》、 《茅山碑》正書中玉筋筆者。”

NO.64經生書

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后人襲稱之“經生書”,則含有貶意。

NO.65千字文

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一首長韻文。它是一篇由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的文章。據說是南朝梁(502-549年)的梁武帝為其公主練習書法,而委托周興嗣(470年-521年)創作的。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作為兒童習字的啟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

NO.66南北派

南宋趙孟堅《論書》“晉、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樸,有隸體,無晉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則明確分正書、行草為南北兩派,稱:“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南派由鍾繇、衛璀及王羲之,獻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鍾繇、衛璀、索靖及崔悅、戶諶、高遵、沈馥,姚元標、趙文深、丁道護等,以至歐陽詢、褚遂良。南派不顯于隋,至貞觀始大顯。”又稱:”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并稱:‘‘至唐初,太宗獨善王羲之書,虞世南最為親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時王派雖顯,縑楮無多,世間所習猶為北派。趙宋《閣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說,在晚清頗具影響,但據近代考古發現的南北朝書跡,雖體勢多樣,性情有別,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異。然自阮元倡南北書派之說后,遂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NO.67金石氣

指書法具有先秦時期鐘鼎器上所鑄銘文,或秦漢以至六朝時期刻在碑碣、摩崖、磚石、經幛之類石器上的文字的形態與氣質。書法家經過移情作用,把這種美用毛筆表現在紙上,不僅摹其形貌,更追求其內在的氣質、蘊含、風致,或古樸,或稚拙,或渾

穆,或姿縱,具有金石美的外表和內涵。這樣的書作,謂之具有金石氣。

NO.68書卷氣

是指淵源于魏晉以來流傳于絲帛或紙上的歷史文人書家手跡(或摹本、刻石),其用筆、結字、章法乃至用墨,既很考究但又有一定的隨意性,較為圓融流暢。這種書法帶有明顯的讀書人的筆致特點,大都清新、典雅、秀美流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一定的法度,感情色彩濃烈,氣質鮮明,筆致高尚。

NO.69屋漏痕

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日:“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NO.70折叉股

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釵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后被借以形容轉折的筆畫,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南宋姜??<續書譜》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馬宗霍《書林記事》載:“相傳魯公與懷素同學草書于鄔兵

曹(彤),或問日:‘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器得低昂回翔之狀,兵曹有之乎?’懷素以古釵腳(折釵股)為對。魯公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捉公手日:‘老賊得之矣!…

NO.71錐畫沙

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以錐子劃沙,起止無跡,具有“藏鋒”的效果,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跡中正,形似“中鋒”,故用錐畫沙以比喻書跡的圓渾。唐代褚遂良《論書》稱:“用筆當如錐畫沙。”宋代黃庭堅稱:“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相傳褚遂良曾將此法傳于陸彥遠。《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載:“(陸彥遠)思而不悟,后于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NO.72鳥絲欄

指在紙或絹素上畫或織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這種黑色界線的書法用紙。唐界墨濃而細,宋界墨淡而理粗。北宋黃庭堅服膺五代楊凝式書法,有詩日:“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予,下筆便到烏絲欄。”前人也有把其解釋成書法用

筆的,《書法三昧>稱:“烏絲欄者,鋒正則兩旁如界。”

NO.73柳穿魚

比喻應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諸字,其右側的豎三撇,須有仰、平、覆三種有變化的筆勢,似三條小魚,用柳枝穿連起來,故名。

NO.74背拋法

亦稱“外略法”。書法術語。指“乙”字趣筆書寫的技法。寫超筆貴于寬圓,如背手拋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稱:“蹲鋒緊掠徐擲之,速則失勢,遲則緩怯。”

NO.75激石波

用筆時平捺稱“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筆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過。這種捺筆稱為“激石波”。如<蘭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筆意者即是。

NO.76擔夫爭道

書法典故。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謂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

讓有情。

NO.77計白當黑

指字的結構和通篇的布局務需有疏密虛實,才能破平板、劃一,有起伏、對比,既矛盾、又和諧,從而獲得良好的藝術情趣。清代鄧石如稱:“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凡作書,既要注意黑的部分一一字形筆畫的密(實)處,也要注意到字畫間及行間之白的疏(虛)處。黑處要精心結撰,而白處一一字里行間的布置也須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兩者相映生輝。

NO.78 一波三折

用筆時平捺稱“波”,一波三折,指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換筆鋒。經過三折之后,筆畫才波發矯健。明代豐坊<書訣》載:“鍾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即是記載宋翼原先寫波往往犯平拖直過的毛病。經鍾繇指導,才獲得正確的用筆方法。北宋黃庭堅晚年的書法具有明顯一波三折的特點。指寫捺畫時,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腳處要鋪毫飽滿,拓得開,如此一筆之中有三個轉折筆勢;后泛指在書寫點畫時,行筆中筆勢起伏,含委婉意。

NO.79 一筆三過

指每作一點畫雖微如黍米,皆須三折筆鋒,始得完成。其法:落筆藏鋒為第一折;提筆轉鋒頓挫引筆為第二折;回鋒收筆為第三折。作書忌順筆平拖,而點畫經過三折,始能圓滿渾成。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載:宋代唐希雅學南唐后主李煜金錯刀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余。

NO.80外方內圓

所謂“外方內圓”,有兩層含義:一是從書法結構的體態而發:二是就書法運筆的筆勢而言。書法點畫的形態,有方有圓,而棱角外露者,即為方筆;點畫無棱角,顯得較為圓渾的,即圓筆。體態的“外方內圓”,就是方筆和圓筆的有機結合,最明顯的特征表現在寫“橫折”這個筆畫中,其外側出現棱角,其內側呈現“圓”的形態。因此,外方內圓,應是書法作品的外觀與內涵的統一體,也就是方的形體與圓的筆勢結合而成的一種表現效果。

NO.81外柔內剛

是書法創作與鑒賞的較高審美準則,它的具體要求是:外形要秀美,貴溫和;骨子里卻要剛勁著力。使柔與剛的一對矛盾很好的統一起來。這就要求在書法創作中要注意外形與內涵的完美結合,不應片面追求筆畫形態的秀麗與筆力的剛勁。

NO.82蠶頭燕尾

形容書法起筆凝重,結筆輕疾。比如寫橫畫,起筆是逆勢落筆,然后往左下方按,再提起、駐筆后向右運行;至收筆處,略向右下方按,后再向右上方挑出,形成“波碟”,這樣的起筆有些像蠶的頭,收筆像燕子的尾巴,人們便稱之為“蠶頭燕尾”。

NO.83銀鉤蠆尾

用“銀鉤蠆尾”來形容書法,源于晉代大書法家索靖。“蠆”是一種毒蟲,屬蝎類,它的尾部上翹,古人用來形容女子的卷發。索靖形容自己書法中“鉤”畫的寫法如女子之卷發,因此說“銀鈞”如“蠆尾”。

NO.84內撅外拓

指的是書法點畫運筆中“橫折”的兩種寫法。“內撅”就是寫橫折時,在橫畫和豎畫的連接之際,筆鋒往上輕輕提起,緊接著調換好筆鋒,然后用背勢寫出;“外拓”就是寫橫折時,在橫畫和豎畫的連接之際,用筆輕提以后,用向勢轉鋒下行。

NO.85萬毫齊力

是指墨色飽滿、運筆沉著的藝術效果。書寫時要求把筆毛理得很順,入紙以后能夠很均勻地鋪開運行,從而使筆力貫注下去,發揮出毫毛的彈力特性。實踐證明,只有使筆毛均勻地鋪開在紙上運行,才能提按得宜,表現出筆道的力度。

NO.86沉著痛快

指書法深厚穩健,直率而無拘泥之態。“沉著”、“痛快”是兩種不同的風格,要吧它們統一起來,務須穩健中求爽快,利落中求緩慢,否則難免顧此失彼。歷代書家中能飲譽“沉著痛快”者不多見,僅宋代米芾等凡人得此評價。

NO.87綿里藏針

指的是書論中所說的“肉豐而有骨”,即肥厚豐滿的外表之中,有著很堅硬剛健的骨子,點畫肥厚,卻神采飛揚。蘇東坡的書法即為“綿里藏針”的典型。

NO.88枯骨斷柴

書法運筆用墨以滋潤為貴,反之,筆畫枯竭無力,稱為“枯骨”;行筆以神完氣足為上,反之,行運未完突然中斷,稱為“斷柴”(亦稱“折木”),兩者都是書病。

NO.89入木三分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

NO.90力透紙背

書畫中的“力”是點畫、線條形質、作者內在精神的一種表現,較為抽象。從具體運筆去看,如果能中鋒行筆,即行筆時筆毛均勻鋪開,筆心在筆畫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過柔軟的筆鋒切進到紙中去,這就叫“力透紙背”。如果行筆時筆毛擰得變形了或扭成一團、筆毛沒調整好,沒有使它均勻鋪開,筆毛像抹油漆一樣從紙上掃過。這樣的筆畫是“抹”出來的,像墨豬,就無從談筆力了。筆畫的力度與線條的粗細、長短沒關系,關鍵在于作者調整駕馭毛筆的能力,和運用中鋒行筆。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都是力透紙背的典范之作。

NO.91避讓迎就

書法中的“避讓迎就”,一是指結字,一是指章法。“避讓”是離開的意思;“迎就”是合攏的意思。在書法結體中,疏密、遠近要調配得當,筆畫疏朗的要使它盡量密集,筆畫繁多的使它疏朗,互相之間既不要分離出來,又不能糾纏在一起,這是結體“避

讓迎就”的第一層意思。再者,有些字中,出現兩筆撇畫或兩筆捺畫,如“廬”字兩個長撇,“逢”字兩個長捺,有經驗的書家大多將“廬”字的第一個捺畫寫成駐鋒收筆,以求與第二個出鋒長

撇區分開;把“逢”字的第一個捺畫,改為長點,以求突出走字底中長捺的姿態。這就是“避讓迎就”在結體中的第二層意思。簡言之,就是要避開重復而就變化。“避讓迎就”在章法中的運用,主要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系。

NO.92六分半書

是清代乾隆年間的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稱呼自己書法的名稱。鄭板橋的書法獨具一格,真草隸篆熔于一爐,縱橫錯落,瘦硬奇峭,非古非今,非隸非楷,自成面貌。他的書法的主要特點是以隸書筆法的形體摻入行楷書體。隸書,又稱“八分書”,鄭板橋認

為自己的書體雖以隸、楷互摻,而實際仍以隸法為多,但又不完全是隸書,他戲稱自己的書法只有“六分半”,于是有了“六分半書”的說法。

NO.93逆入平出

指筆畫起落筆和出鋒收筆的一種用筆技法。逆入,指起筆時,筆鋒要朝書寫筆畫的反方向入紙,隨即轉鋒行筆,以達到“藏鋒”于點畫之中,均勻地萬毫齊力,平鋪紙上形成中鋒運筆的勢態。平出,指筆畫至末不收,勢盡出鋒,回腕空收。

NO.94過折收縮

運筆過程中的一種技法。過折,即指每畫一波,常三過折筆的意思;收縮,即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說之略稱。運筆切忌直來直去,缺乏內含。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曾舉例:“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

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若徑以直來直去為法,不從事于支積節累,則大謬矣!”

NO.95燕不雙飛

前人將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腳,二次出現就會筆畫雷同,字形拖沓。“燕不雙飛”即比喻捺腳的不可復用。但也有因隸書橫畫出鋒形如折刀頭,和雁尾之齊平相似,故亦稱“雁不雙飛”。

NO.96濃墨宰相

指的是清人劉墉,因其作書以濃墨大筆為主,粗重而豐肥,后人有以他學顏而得韻之說。其官至吏部尚書、大學士,職同丞相,故人稱“濃墨宰相”。

NO.97淡墨探花

指的是清人王文治,因其作書喜用淡墨,以米、董為依歸,用筆瘦勁,風神秀逸,且為乾隆25年探花,故時人稱其為“淡墨探花”。

NO.98書家四賢

指東漢末年的“草圣”張芝、曹魏時期的隸、楷書家鐘繇、東晉末年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NO.99四寧四毋

是明末清初傅山對書法藝術精神的代表性理論,這一主張強調書法中的人格精神。即“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

NO.100五乖五合

是指孫過庭《書譜》中論書法創作條件的理論主張,即“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合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達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暫無留言:

留言內容: >>更多留言


本站藝術名家官網優惠搶駐中!

歡迎藝術名家注冊藝術家會員,開通自己的官網,上傳自己的佳作和內容。
QQ:271692909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誠邀入編

《藝術家網絡大辭典》,可以刊登藝術名家生平簡介、代表作、目前市場行情、收藏潛力等
QQ:271692909

本站各省市代理商火熱加盟中!

要求:人品好,熱愛藝術事業,有一定的藝術圈人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優先。
QQ:271692909

推薦名家

朱浩云

蘇金成

敖日力格

魏謙

吳厚信

夏洪林

宋建文

鐘文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招聘服務| 投稿須知|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網站調查| 證書信息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