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藝術網訊(鐘文 報道):7月3日上午,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文化發展研究院公共文化研究基地承辦、經管學部公共管理系協辦的“社會力量:公共文化的創新活力論壇”在中傳國際交流中心舉行。

論壇以“社會力量:公共文化的創新活力”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公共文化領域的知名學者、公共文化機構負責人、有志于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主體共同探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新思路和新路徑,旨在為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對策建議。


論壇由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黨委副書記、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主持。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長陳向紅向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出,現代公共文化建設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十三五”時期重要的戰略任務。我國現在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差異顯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該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原則,政府主導與社會參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政府與社會公共文化的對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現代化,推動小微文化企業的發展,激發社會文化創新能力。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教授在開幕辭中提出,中國傳媒大學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側重社會化研究,將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進行系統化的探索。公共文化的學科建設要與學部現有的公共管理專業和相關學科做嫁接,使中國傳媒大學的公共文化研究體現自身的學科優勢。

在主旨發言環節中,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祁述裕發表了題為《文化文物單位社會化的重要舉措——關于文化部等四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的演講。他認為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是更好履行職能的需要。既體現社會價值,又創造經濟價值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最好的發展狀態。他還提出,要從五個方面全面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創產品:第一,全面理解文化文物單位的職責;第二,積極探索社會化文創產品開發模式;第三,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第四,分類管理、因地制宜;第五,加強研究。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和文化文物單位職能正在經歷深刻變化,包括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和提供主體的多元化、文化文物單位在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方面更加傾向現代企業管理方法以及更加強化社會監督等。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導邱霈恩在題為《用更好的公共管理為公共文化創新服務》的主旨演講中提到公共文化創新與創新型國家建設密切相關。公共文化的創新要歸根于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天職就是要促進公共文化繁榮發展。公共管理能為公共文化創新提供力量,主要是提供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公共力量。公共文化創新需要更好的公共管理,更好的公共管理能夠帶來更優質的公共力量,更優質的公共力量直接構成更厚實的創新基礎,公共管理越好,公共文化就越可能創新,公共文化創新活力就會越大、越持久,公民享有文化方面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就越充分、越滿意。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導范周教授認為,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厘清以下三個關系: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與政府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放手發動與放松管理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與第三方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未來應該出臺一批體制性建設的指導意見,使立法與中央指導意見精神有更好的實施路徑;展開對國際社會化先進經驗的研究和國內經驗總結,根據不同地區社會化情況提煉不同樣本;增強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文化服務社會化共識,做好輿論營造;將公共文化的社會化與文化精準扶貧、文化產業發展、公共文化的科技提升等諸多問題統籌謀劃、探索新路等。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副館(所)長劉煒發表了題為《利用社會力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力的思考——從日本、英國和美國的經驗談起》的演講。他提到,我國文化發展堅持人民主體,公共文化管理應自下而上,使跨界合作成為主要特點。社會化資源在民間,需要媒體融合,打破專業分工,進行全球合作。社會力量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讓每個人都有機參與社會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力應盡快研究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法律政策,試點推動實施具體措施;加快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參與模式研究,研究適合我國不同地區的模式;推動公共文化設施的整合共享;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開發連接基層資源,進行精準服務,從而真正體現惠民工程的普遍均等和多樣化供給。

西南大學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孫道進在《重慶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探索》的演講中以重慶市為例,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道路和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享了他的觀點:首先,重慶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政府購買與盤活民間文化資源的結合、供給側改革與“互聯網+”的結合、創意產業與公共文化攻擊創新的結合、政策鼓勵與監管評價的結合、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與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的結合、文化陣地建設與服務類型多樣化的結合以及政府購買與企業需求的結合。

日本通產省研究院研究員、白鷗大學教授青崎智行在《分析“酷日本”政策》的演講中提出,今天日本的動畫為世界矚目,但在2002年以前,日本在海外發行薄弱,宮崎駿的動畫都需要依靠美國迪斯尼強大的發行渠道進行發行。2002年后,日本文化產業相關的各個行業通過商業建立起緊密合作的關系,從商業界不擅長的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版權保護和海外推廣等領域開始了長期的合作。2010年日本啟動“酷日本”政策,日本文化產業掀起向海外傳播的高潮,這一政策的實施增加了日本的游客,激活了日本的消費。文化產業不但與服裝、家電、旅游等產業建立起密切關系,推動這些行業發展,而且通過日本魅力和海外相互合作加深了各方對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解和共鳴,政府和商業界有了對公共文化共同的理解和共識。同時,社會大眾也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中,日本的公共文化形成了以文化產業為中心,各領域共同合作的模式。

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科研處處長盧娟在《我國文化類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研究》的主題演講中提到,社會組織可以彌補政府和企業在社會管理中的不足,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社會類文化組織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具體來說,文化類社會組織是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重要主體,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的內在需求,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目前,文化類社會組織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職能作用發揮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強、自律規范建設滯后、外部發展環境不利等。在未來,文化類社會組織的發展要正確處理與政府的關系,同時我們要以創新思維培育和規范社會類文化組織,還要不斷完善法律政策體系等。

隨后,中國傳媒大學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魏曉陽發布了中國傳媒大學“公共文化社會化研究現狀”階段性成果。
經管學部于2016年5月18日成立,由經濟與管理學院、商學院(原MBA學院)、文化發展研究院組成。經管學部的成立是學校黨委結合國家“雙一流”建設的背景和學校發展實際,為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快發展經濟與管理學科,強化特色、鞏固文化產業學科領域優勢,做強品牌、實現中傳MBA教育可持續發展所做出的重大改革舉措。學部形成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文化傳媒類經濟管理教學和研究基地,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國家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