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衛民,陜西長安人,生于1944年10月10日。1968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退休前系原西安蝴蝶手表廠高級工程師,從事機械設計工作。受父輩影響對書法有所愛好,正草隸篆都進行過練習,而行草用功較多。草書偏愛懷素筆法,楷書則喜歡歐體結構和魏碑點畫。
今步入老年,仍以習書為生活中的一種樂趣,并希冀能有所提高。





記者在與呂老的交流中,呂老一直很謙虛的說自己的習作,如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要求,還差得很遠。但記者多方獲悉,呂老的書法得到當代著名書法家鐘明善、歐陽中石、張海、沈鵬、權希軍等老師的好評。呂老說這些老師們給予的肯定使他受之有愧,他把那些贊譽和希望看作是對他的鼓勵,非常感謝各位老師!
對于練習書法,呂老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漢字是一種有意思的文字,它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優勢,所以傳承至今仍很有活力,這在世界古文字中是不多見的。
漢字是形意文字,它的表意功能是由字的結構形狀完成的。一個字相當于拼音文字的一個單詞。漢字字形是由多個筆畫排列成一個近似方塊的形狀。說話時一個字只發一個音,同音字很多,有些字的發音還較難,而拼音文字的單詞音則由多個簡單的音組合而成,難發的音少。
漢字的字形區別較大,故其視覺形象十分明鮮。漢字只所以能衍生出書法藝術是由漢字結構和書寫工具決定的。同一個漢字寫成后其面目各種各樣,加上毛筆富有柔性和彈性,可以給書寫者一個廣闊的發揮空間,于是就產生了書寫的美與不美,而且其差別還非常之大。藝術是追求美的,漢字書寫既能產生美,其成為藝術也就很自然了。
書法講結構美,即一個字的點畫布局要協調、巧妙,還要求線條美,這就要運筆過程流暢,粗細變化有度,轉折自然有力。
章法美也很重要,即要做到整篇布局和諧,錯落有致,參差靈動,且正斜、疏密、濃淡、大小富于變化。
達到以上這些要求確實是很難的,而且其難度還在于毛筆是柔性書寫工具,用力的大小難以控制,對筆畫線條的心里期望不易達到;再者,書寫須一氣呵成,不能后續補救,這一點就像做體操,一旦進入動作就不能遲疑猶豫,否則就會破環動作的連貫性。
我們要求書法作品有一種作用于感官的真實的美,而不是迎合時尚或追求怪異。書法作品是個載體,它是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所以草書作品應盡可能易于辨認。
為了在習書中有所提高,自己覺得應該老老實實學習祖國傳統文化,以豐富學養,深化思想,完善人格。要扎扎實實練基本功,要精益求精,不能企圖速成。
在進行書法創作時要放松心態,期望值不宜過高,這樣可以釋放心里壓力,使平時積累的功力在輕松狀態下自然發揮,如此,或許可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