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瓷”這個新名詞在2016的夏日瞬間走紅并成為網絡及社交媒體紛紛熱議的焦點。日前,北師大校友邱季端將其收藏的6000多件“古陶瓷”捐贈給母校,北師大宣布成立中國古陶瓷博物館和中國古陶瓷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院,并任命邱季端為首任館長和研究院院長。不過,有網友爆料,這些“京師瓷”很有可能是贗品,一時間讓北師大陷入了尷尬境地。
其實這次公眾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似曾相識的例子是2015年6月,由李舒弟主要捐展的浙師大以陶瓷為主體的藝術館,首展后一篇標題為《浙師大藝術館藏品“假到離譜”》的博文,引爆了公眾的大討論,最終還被訴至法院。目前“京師瓷”捐贈事件中的瓷器到底是真是偽?文物鑒定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對此,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張捷在《我財經》節目中表示:“這種事現在水很深,很多時候是不太容易把它看清楚是怎么回事。這次說捐6000件藏品,這么大的一個數量,我這么講,里頭贗品肯定會有,而且應該不是小比例。你挑出幾件特別不好的肯定有難度,但是你要說真品一件都沒有,這個事也說不過。”
談到文物鑒定,張捷曝料說,其實在瓷器文物圈里,真假鑒定背后往往牽涉到很強的利益集團,包括相關的瓷器造假作坊。文物圈子里自有一套游戲規則,有時確實是畫家本人的畫,他都會說這個畫不是他的是假的。為什么呢?比方說他流水線做的畫,最后出去以后都會跟別人說畫是假的,畫的水平不夠,他要說是真的,把他自己就跌份兒了。“我是知道某著名畫家,自己畫的畫,年輕的時候賣的,有敗筆。后來被競爭對手把那畫買來掛在那,到處給人指著敗筆在哪,最后逼著他拿三張精品換了那個有敗筆的,外加北京一個四合院,代價很大。如果他有機會,也會說那是假的,他保證這么說。”張捷補充道,“而且陶瓷更有這個問題了,我看過一個鑒寶類的節目,鑒定是假的當場要砸掉。最初元清花被砸的非常多,理由是什么?它的制作工藝顯然比后來的明清的清花差很多,于是專家就下結論鑒定元朝沒有清花,砸了非常多。直到后來慢慢經過考古發掘,包括海外的鑒定,證明這些專家都錯了,鑒定錯了、離譜的也是有的,所以這里頭的水非常深。”
張捷進一步分析認為,如果是收藏的行外人去捐助大量的文物的話,里頭有大筆假貨的可能性是可能有的。但是說里面一個真的都沒有,也不太可能。現在我們文化要發展,民間蹦出了很多瓷器,原來是孤品,現在變成很多。原來說孤品的現在就要說其他的都是假的。因為有些時候對于行內人來講,他會故意的把一些真品就說成是假貨,來保持他的孤品的價值,甚至還有不良的商人想借此希望偷偷地把它當假貨買過來,換過來,你真捐到學校里頭,這中間的故事多了,是否中間被誰倒了手也不知道,這里頭的門道多很難說清。 (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