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亮相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此次展覽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史以來首次將明代永樂宣德文物進行集中展示,文物中半數以上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即俗稱的“國寶”。“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是故宮博物院首次以明代“永宣時期”為時間線索推出的專題展覽,主要展出的館藏永宣文物精品151件(套),另有來自西藏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的12件(套)文物。計劃展出三個月。
據了解,此次展覽將分為8個部分展示,依次為書畫篇、玉器篇、金器篇、瓷器篇、漆器篇、佛教造像篇、琺瑯器篇、宣德爐篇。所選文物涵蓋了故宮博物院現藏永宣時期文物中的絕大部分精品。其中僅國家一級文物就有77件,一、二級文物的數量占展品總數的85%。
為使展出文物的品類更為豐富、全面,故宮博物院特從西藏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借用相關文物12件(套)。此次展出的故宮藏永宣時期代表文物有:青花阿拉伯花紋綬帶耳葫蘆扁壺、剔紅孔雀牡丹紋圓盤、銅沖耳乳足爐等,體現出“永宣時期”藝術創作的非凡成就。其中,裝飾簡潔明快的瓷器、刻工圓潤嫻熟的雕漆、造型雍容典雅的佛教造像,以及婉麗飄逸的臺閣體書法、筆墨工謹的“院體”繪畫等,尤為世人稱道。這些藝術作品反映了當時宮廷及上層社會的審美意識,凝聚了藝術家和匠師們的聰明才智,并對后來中國工藝美術和書畫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長期以來,清宮主題是故宮博物院院內展覽的特色。今年是紫禁城落成590周年和故宮博物院成立85周年,院慶期間又恰逢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召開,因而“永宣展”作為院慶活動的獻禮展覽之一,具有特殊的意義。為配合此次展覽,故宮博物院準備出版相關的大型展覽圖錄,并準備在11月中旬召開國際性學術研討會。
此外,為期三個月的“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亦于昨日在神武門開幕,共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員工和社會各界友人所珍藏的近400份檔案、文獻、歷史照片,以及10余件與文物南遷相關的文物與實物資料,全面再現了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故宮文物南遷過程。
新聞鏈接:
所謂“永、宣”,是明代永樂、洪熙、宣德三朝(1403~1435)的略稱。史學界一直認為,此三朝歷時雖然僅33年,卻是明政權在政治、軍事統治的鼎盛時期。
朱棣(年號“永樂”)統治時期,進行了遠航“西洋”、遷移國都等一系列開拓性壯舉。朱高熾(年號“洪熙”)和朱瞻基(年號“宣德”)采取了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被人們譽為“仁宣之治”,以比之于西漢的“文景之治”。這一時期,眾多門類的藝術創作都取得了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