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藝術網訊:2016年11月05日下午,“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之八〇九〇年代”展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閆士杰擔任策展人,臧紅花擔任藝術總監,夏彥國任執行策展人。

開幕式

閆士杰先生講話
展覽以“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之八〇九〇年代”為題,集中展示了“溫普林中國前衛檔案”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記錄并收集的中國當代藝術檔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溫普林以影像的方式相對詳盡地紀錄了許多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不可忽視的展覽、藝術現象以及藝術家的創作現場。此次,隨著這些被塵封的檔案的開啟,部分被忽略的或被誤讀的藝術史實逐一浮出水面,它們也將為未來藝術史研究提供更詳盡的素材和更多的切入點。

溫普林先生講話
展覽現場
展覽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建立在“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上的時間線,在80、90年代,溫普林跟隨各地的藝術家,記錄他們在藝術體制之外的創作以及參與的活動。展覽的后三個部分全部延伸自第一部分,為時間線重要轉折點的拓展;第二部分“七宗罪”是溫普林對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上七個行為的記錄,也是第一部分時間線的中界點,這場終結二十世紀80年代的藝術大展同時成為整個檔案的轉折點;第三部分“千禧年”展示了接近2000年的藝術展覽及行為作品檔案,意在討論一個向21世紀過渡的時間概念,以及藝術家對于世紀末的種種反應;第四部分圍繞著溫普林重剪版的《中國行動》紀錄片展開,此版新紀錄片系紅磚美術館與“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聯合出品,不同于1999年版,此次增加了許多未曝光的視頻資料,這一部分也成為整場展覽的總結式宣言。


展覽現場
在溫普林的檔案中,“精神訴求”始終是貫穿其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概念,同時也是此次展覽的一個主線索。80年代由思想啟蒙帶來的理想主義,藝術獨立探索精神和顛覆精神并未因為進入市場化的90年代而走向沒落。被紀錄在檔案內的藝術家們,他們一方面選擇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進行個人化和日常性表達,并創作與之相對應的藝術,另一方面,他們也并未摒棄80年代的理想主義精神,并將這一脈絡繼續貯存在藝術表達中。正是因為這兩種相交織的經驗,90年代后的當代藝術界才有了更加多元的實踐和更為復雜的討論。
展覽現場
從80年代到90年代,溫普林不僅是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同時他更是一位重要的現場記錄者和藝術檔案的收藏者。溫普林有準備有條理地使用影像這一媒介對那個年代的當代藝術的發生和發展進行了記錄,創立了一套系統化、立體化且個人化的“前衛藝術”檔案。檔案中的影像、圖片以及訪談無疑提供給了中國當代藝術研究者一份更為生動翔實的編年史文獻資料。特別是在2000年前、缺乏動態影像的時代里,這些珍貴的資料不僅紀錄了藝術事件,它們所帶給觀眾的“在場”感更試圖還原給我們一個原始語境:究竟是誰參與其中,他們當時的狀態和態度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至今仍在被書寫著的中國當代藝術史。
展覽現場
對藝術歷史的關注與研究,一直以來是紅磚美術館的學術訴求。此次展覽與“溫普林中國前衛藝術檔案”合作,也是紅磚美術館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文獻型展覽,在不同語境的今天進行這樣的歷史性回顧,也希望能給今天的觀眾帶來更多的思考。
展覽展出至2017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