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草稿”≠草稿——潘德運素描個展
Exhibition Name:“Draft” not equal draft : Deyun Pan sketch Personal exhibition
策展人:井中月
Curator: Zhongyue Jing
藝術家:潘德運
Artist: Deyun Pan
學術支持:
Academic Support :
頓子斌、郭雅希、郝青松、廖上飛、邵亮、原志陽(以姓氏拼音排序)
Zibin Dun,Yaxi Guo,Qingsong Hao,Shangfei Liao,Liang Shao,Zhiyang Yuan
學術主持:郭雅希
Academic Toastmaster:Yaxi Guo
媒體支持:
Media Support:
中國國家藝術網、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阿特網、天津書畫頻道、中國藝術網、中外美術網、藝評網、天涯藝術、東方書畫藝術網、瑞藝術網、天津書畫網、青年藝術網、華夏藝術網、美在網(排列無先后)
承辦單位:考拉空間
Undertake Nnit:Koala Space
開幕時間:2016年12月4日15:00整(周日)
Opening Reception:2016/12/4 3pm
展覽時間:2016年12月4日—2016年12月11日
On View:2016/12/4—2016/12/11
展覽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臺兒莊路26號(泰安道壹號院 A8)考拉空間
Address: Koala Space , No.26, Tai'erzhuang Road,Heping District,Tianjin, China
“草稿”≠草稿——潘德運素描個展
文/井中月
在以往的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常常只關注藝術作品本身,而忽視“草稿”中隱含的藝術家的心理活動及初始意圖。以此認定素描是為藝術家創作服務的,從而指定素描是藝術作品的“草稿”。從文藝復興奠定了素描的基礎地位到古典主義使素描法典化,并最終在學院藝術那里陷入程式化,在數百年的藝術實踐中,素描一直處于藝術創作的初級階段。事實上,素描本身可以成為獨立的藝術創作;“草稿”自身可以成為優秀的藝術作品。
潘德運的 “草稿”式素描進一步啟示我們生成這樣的認識,即“素描≠草稿;‘草稿'≠草稿”。這是對模式化生產的、反藝術的、泯滅想象力與天賦的學院式素描的反駁與開啟。那離散、草率、凌亂的畫面恰巧與“草稿”預先示人的面貌不謀而合,而這些“草稿”又為素描抬升了常理預判的先驗地位。潘德運不再拘泥于莊重、嚴謹、規范的學院素描的經典樣式,而是超越沉疴,彰顯異質,釋放個性;呈現自主、自我、自在的有意識的無意識性。這些“小草稿”可以使他隨時隨地的享受著自由涂抹,思緒開啟,心靈放飛所帶來的“創作”快感。既沒有意圖化的牽引,也沒有理想美的誘惑,更沒有律令式的束縛,而是一種“無目的”的逍遙。
相對于素描這一舶來詞而言,“草稿”則是一個跨越文化界限的詞語。西方現代形式理論中講線性形式意味;東方古典美學理論中講“形意論”或“意象說”。尤其是后者更有文脈可尋,清代石濤言稱:“搜盡奇峰打草稿”。元代倪瓚曾講:“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宋代蘇軾有言:“筆略到而意已俱。”唐代張彥遠寫道:“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由此可見,“草稿”不僅是一種藝術形態,更是一種藝術觀念。“草稿”天然具有一種跨越東西之別的本質屬性,變成一種公共的藝術資源,成為畫家“求神形俱見,妙手偶得之”的重要途徑。潘德運的“草稿”式素描不為“鴻篇巨制”做準備,不用“二道工序”再創作。從一點出發,通物象(如玩具、肢體、性器等)之變,帶有“創作”意味,可謂之心、眼、手協調生成的不可名狀之意象。
這種“草稿”式素描的實踐方式猶如“日記”一樣記述了日常痕跡,帶有極多主義的勞動密集型意味。同時,這又在不經意間帶入了個人的日常經驗、情緒、記憶。因此,從某種角度講,這些“草稿”是反映他近幾年生活的一面鏡子,也是一種私人生活的隱形呈現。雖然,我們這一代沒有經歷巨大的政治變革,但是,社會巨變同樣是不可回避的生命經驗。漂泊感、支離性、碎片化始終沒有一個宏大復雜的故事性負載于作品的編碼敘事之中,而這也正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圖景。
毋庸置疑,“草稿”是藝術家認知繪畫、藝術、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精神、情感、意圖在媒介中延展的絕好方式。“草稿”本身不及鴻篇巨制的使命與擔當,因此,我們也不應該過分苛求潘德運的素描“草稿”是否是作品,這也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什么?呈現了什么?訴諸了什么?
在世界圖像時代,我們呼吁具有繪畫性的作品重塑繪畫的隱匿光環;以“手繪”彰顯機械復制不可賦予的人類情感。這個展覽是從上千張“草稿”中挑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以此呈現素描作為一種獨立藝術形式應有的價值。素描不應只是訓練繪畫基礎的工具,因此,應有意“超越草稿”,重新回歸到創作立場,復歸理式的崇高地位。這樣才能拯救素描,還素描清白,給素描尊嚴……而這是本次展覽的另一個初衷。
2016年10月25日初稿
2016年11月26日夜定稿于天津寓所
藝術家介紹:
潘德運,1987年11月生于河北滄州,現居于天津。2012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繪畫專業,近年來從事行為及裝置藝術創作。
策展人介紹:
井中月,1990年11月生于河南舞鋼,現居于天津。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致力于西方現當代美術史與中國當代美術批評研究,并從事展覽策劃。曾在《中國書畫》、《西北美術》、《天津美術學院學報》、《美術界》、《新疆藝術學院學報》、《藝術科技》等學術期刊及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99藝術網、中國藝術網、中國國家藝術網、華夏藝術網等藝術網站發表論文近二十篇。
一、主要學術論文:
(1)《沖決與彌合——攝影術發明之后西方視覺藝術的圖像演變》
(2)《沃爾夫林形式主義理論的開拓與困境》
(3)《抽象藝術的精神向度——重釋作為一種形而上的現代主義之物》
(4)《趨常態化的生態——消費時代的藝術“跨界”探究》
(5)《從復數性藝術到藝術之復數探究作為視覺圖像的版畫》
(6)《“藝術終結”之前——阿瑟·丹托的藝術理論來源及其哲學思想》
(7)《中國美術史學研究的現代轉型——滕固的美術史學觀》
(8)《西域印跡與視覺文本——曹建斌的油畫藝術實踐》
(9)《從精英文化的衰退到大眾文化的崛起——論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藝術》
(10)《“溝通與共融”——新場域下國際當代藝術的理論與實踐》
二、參與學術研討會:
(1)西域印跡——曹建斌油畫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 中國 天津
(2)天津博物館“晚明繪畫學術研討會” 天津友誼賓館會議廳 中國 天津
(3)異質共生——2016國際當代藝術論壇 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 中國 重慶
三、獨立策劃展覽:
(1)學院里的“國王”——蔡青對《大衛》的靈韻賦予 展覽地址:天津市河北區四馬路與元緯路交口158號巷肆美術館
(2)西域印跡——曹建斌油畫藝術展 展覽地址: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與中山路交口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
(3)“墻”外——當代影像公共觀摩展 展覽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子牙河南路7號語堂咖啡廳
(4)“草稿”≠草稿——潘德運素描個展 展覽地址:天津市和平區臺兒莊路26號(泰安道壹號院A8)考拉空間